电信诈骗花样翻新,守住“钱袋子”的关键在于提高警惕。近日,峰峰矿区联社彭东信用社成功拦截一起“冒充公检法”诈骗,为客户保住了11万余元血汗钱。
事发当日下午,客户张先生神色慌张地走进彭东信用社,急切要求查询并支取大额现金。办理业务过程中,该社工作人员王荣奎敏锐察觉其状态异常——张先生坐立不安,并在交谈时言语中频频提到“上海公安”“保密”等字眼。这立即引起了王荣奎的高度警惕。
经耐心询问,张先生终于道出实情:几天前,他接到一个自称“上海公安局”的陌生电话,对方声称他“被冒名贷款20多万元”,如不“配合调查”将面临“拘留”,并严厉警告此事需“严格保密”。
惊慌之下,张先生完全被骗子操控:他按要求下载了某小众通讯App与对方保持单线联系,甚至将定期存款紧急转为活期,准备取出现金交给对方以“证明清白”。
王荣奎一听,当即判断出这是一起典型的“冒充公检法”电信诈骗。他和同事迅速行动:在征得张先生同意后,第一时间关闭了其账户非柜面交易限额,防止资金被转走。同时,该社工作人员一边细致讲解反诈知识,拆解骗局套路,一边紧急联系反诈中心民警提交可疑资金审核申请。在工作人员的耐心劝导下,张先生将信将疑地将自己的遭遇与“冒充公检法”诈骗套路仔细对比后,这才猛然醒悟,意识到自己差点掉进陷阱。最终,经警方调查确认,这11万余元确属涉诈资金,得以成功保全。
亲身经历这场骗局的彭东信用社工作人员王荣奎分析,骗子先是利用改号软件冒充“公安”,并说出了张先生的个人信息博取信任;随后便要求其下载特定软件进行沟通,切断张先生与外界的正常联系,使其陷入信息孤岛;最后,再以“刑事拘留”“影响子女前途”等话术持续施压,操控情绪,逼迫张先生急于“自证清白”而转账或取现。
针对这类骗局,应如何防范识别?警方提示,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不会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发送逮捕证等法律文书,公检法机关也没有“安全账户”,凡是要求转账进行资金核查的都是诈骗。如遇类似情况,务必保持冷静,及时拨打110报警,或到就近银行网点向工作人员求助核实,切勿轻信陌生人的转账要求,避免财产受损。
本报记者 荣志晴 通讯员 孙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