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宁日报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透露,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呈低龄化趋势,并对青少年家庭、社会稳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何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好前端预防很重要。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环境,给孩子一个情绪出口,从而控制和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人工智能可辅助诊断心理疾病
对于存在轻微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主要由家庭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教师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很多问题是能够预防或解决的。 对于出现症状但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的青少年,可以采取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手段减少疾病发生。对于已经达到诊断标准的青少年,要尽早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规范治疗。
目前心理问题主要干预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类。对于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时干预非常重要。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较快,若能及时发现并予以药物治疗,很多孩子可以恢复得很快、很好。非药物治疗包括个体心理治疗、家庭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此外,健康饮食和科学运动也可以发挥一定作用。
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疾病,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目前,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已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构建“家校医社”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防治体系。实践证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帮助学校解决现实困境
校园危机事件(欺凌、自伤、他伤)往往是隐蔽的、瞬发的。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不愿意主动报告或不懂得正确应对问题,长期形成心理积压,导致心理状态极差。传统的心理筛查手段很难在危机事件发生前发现问题。一是学校管理人员或教师若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及对学生异常行为的敏感度,很难及时发现异常迹象;二是学校专职心理教师紧缺,依靠人力开展学生心理服务覆盖范围有限,这种人员少任务重的困难短期内难以解决。
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大规模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干预学生异常的心理状况,减少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人工智能心理疗愈板块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放松体验,释放压力和缓解情绪。
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帮助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促进教育方式的转变。
据了解,部分家长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缺乏对孩子的观察和了解,与孩子沟通困难,无法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部分家长不愿正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当孩子出现不良情绪等心理问题迹象时,拒绝带孩子前往专业机构咨询诊治,认为孩子会慢慢好起来,最终延误了干预的最佳时机,导致孩子心理问题发展成心理疾病。
相关部门或学校可借助智能平台,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常见的应对方法,同时开通线上心理咨询及心理热线服务,提升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和重视度,引导家长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养育观念。
人工智能加速医校合作出成效
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开展医校合作共建,将人工智能“防—筛—诊—治—康”技术与学校日常教学结合,通过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危机干预等,动态化、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筛查,监测学生心理健康基本指标,形成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及心理健康的指导建议。对于心理健康异常数据,应辅助精神心理疾病专业工具筛查及心理专家二次诊断。在学生出现异常苗头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全方位、全流程、高效便捷且优质的心理服务。
精神疾病的治疗是综合性的,也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可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方案。当然,无论技术如何快速发展,仍需要政府、学校、医疗机构、家庭、社区积极合作,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和包容,形成多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支持环境。
(作者系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本版审核:张娜 本版统筹:张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