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云南创新保护传承工作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焕彩文化遗产 促进民族团结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08:21:00    
  • 彩云之南,历史悠久、文物众多、遗产丰富,一直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晋宁河泊所遗址考古发掘发现的汉代简牍、封泥印章,实证了西汉中央政府对云南边疆的有效行政管辖,展示了云南从多元走向一体、最终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完整过程;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激励和鼓舞着各族人民一心向党、团结奋进,为增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边疆地区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扛牢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加强顶层设计,充分挖掘各民族交往的考古实物、文化遗产、历史事实,梳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的历史脉络和内在机理,全面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以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讲好民族团结故事,让文物和文化遗产焕发新时代光彩,引导全省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不断夯实滋养民族团结的资源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神奇美丽的云南,是一个传统与现代并存、诗意与烟火共谐的省份。这里生态多样性、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特点突出,堪称历史文化资源的“富矿”,自古以来便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宝地。

    云南着力加强文物保护顶层设计,精心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通过制定实施《云南省“十四五”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云南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实施规划》《云南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云南段)建设保护规划》《云南省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全省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四梁八柱不断完善,工作成效显著——

    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全省各级组建普查队伍208支,共有普查队员2411人。截至2025年3月,全省已复查不可移动文物14697处,占“三普”登记的14703处不可移动文物的99.96%。新发现文物1749处,新发现大于10处的县级普查单元61个。普查工作进展顺利,取得阶段性成效。

    实施文物保护工程。近3年来,共争取国家文物局资金支持文物保护工程84项;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搭建全国首个省级博物馆数字开放平台“云游文博”小程序,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文物活化利用”宣传推广计划。截至目前,全省共实现156家博物馆平台对接,展示4687件藏品,公布固定展332场、临时展108场,宣传博物馆展览活动186场。

    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博物馆群建设计划,发挥片区集聚、关联互动的优势,致力于推进历史文化类、民族自治地区类等8种类型博物馆集群,以及昆明翠湖片区、官渡古镇片区等8个片区博物馆群落建设。全省博物馆、纪念馆数量由2020年底的161个增加到2024年的190个。

    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

    云岭大地上的文物、文化遗产凝聚着云南各民族的智慧与情怀,如何深入挖掘这些文物、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使之转化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强大动力,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2024年5月18日,第二十一届(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揭晓,云南省博物馆与迪庆藏族自治州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追寻香格里拉——青藏高原东麓的迁徙史诗与流动对话”展览榜上有名。

    该展览通过280余件(套)展品,以“迁徙—融合”为主题,以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学、民间文学作为学科建构基础,以文物为实物证据,通过四重论证,勾勒出数千年来人群迁徙与流动、交流与融合的图景,揭示了青藏高原东麓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印证了生活在该区域的人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复合性特征,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以考古成果深化历史认同,以文物为实证探寻中华文明的“云南遗迹”。一批批丰硕成果,昭示了云南从多元走向一体、最终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

    晋宁河泊所遗址发现的汉代简牍、封泥印章,是云南边疆融入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进程的实证;元谋猿人遗址的第六次考古发掘将中国早期人类发现的历史推至约170万年前,强化了中华文化根脉认同……这些考古成果通过让文物“开口说话”,持续发现和印证了历史真实,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物证。

    同时,加大文物宣传力度,推进文化遗产继承创新。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频道播出纪录片《滇池遗珍——探秘云南河泊所遗址》等,广受海内外观众关注。此外,利用AI、新媒体等数字化技术鲜活展示文物,用现代科技让文物活起来,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活化走深走实,传播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云南历史故事,吸引越来越多的本地群众和八方游客走进博物馆。

    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晋宁河泊所遗址上榜“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省博物馆、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的两个展览入选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近年来,云南考古成绩斐然,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实现新突破。

    当前,云南正进一步加强考古调勘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持续推进晋宁石寨山、大理太和城、楚雄元谋人等大遗址的考古工作,开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西南夷考古”申报,大理太和城遗址、石寨山古墓群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推进石寨山和李家山大遗址保护利用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完成并上报《关于云南省大遗址保护利用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进一步推动河泊所遗址考古发掘等。

    搭建历史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延续的桥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我们廿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这是镌刻在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的誓词。1951年初,在党的领导下,普洱专区各民族代表和党政军代表在普洱红场为新生活的开始而歃血盟誓,并刻石铭志。这座碑是云南边疆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感召下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许下的最庄严郑重的誓言,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2024年9月,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后,全省各族干部群众更加自觉肩负“我们都是收信人”的历史责任,秉承和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心一德跟党走”的不朽誓言和同心永结的豪迈情怀,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续写新时代的誓词碑故事。

    云南以“民族团结誓词碑”为题材,倾力打造了歌颂民族团结的民族史诗话剧《澜沧水长》,以艺术形式讲好新时代云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故事。该剧上演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一致认为该剧是用文艺作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实践,是云南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举措。该剧先后入选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中央宣传部等举办的“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首届中国新疆民间艺术季等活动,赴北京等地演出45场,现场观众人数达3.7万,线上观众逾百万人。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时俱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添了新的生机活力——

    全省公布非遗代表性项目11500多项,认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8108人,非遗资源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丰厚的养料。推进大理、迪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85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建设;对传统技艺类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提高自我造血功能。楚雄彝族刺绣、剑川木雕、鹤庆银器制作技艺、建水紫陶烧制技艺所展示出各民族的生活风貌、精湛技艺、艺术魅力和精神追求,促进了新时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好产业。对格萨(斯)尔、阿诗玛等民间文学类非遗代表性项目,扩大其传播展示渠道,加强抢救记录,阐释挖掘民间文学的时代价值和民族精神,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强化非遗传承与传播,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制定印发《云南省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加强非遗与旅游融合项目梳理,推进非遗进景区、进商店、进酒店,培育知名品牌。举办非遗过大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传统戏剧曲艺汇演,为各族群众提供丰盛的文化大餐。依托南博会、旅交会、文博会等平台,组织非遗代表性项目展示展演、宣传推介,深化广大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述说历史、影响当下、启迪未来。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伴随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一个个坚实步伐,成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资源,所承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历久弥新、引人入胜。(张雪飞 侯婷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