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产教融合有效路径
为确保“订单班”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还需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明晰学校与企业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同时,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通道,加速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日前,由湖南湘潭市人社局主办,湘潭技师学院、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承办的2025届毕业生电工三级培训班开班,为50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届生提供56课时的强化训练。培训班课程直指企业高级技术岗位需求,助力毕业生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转型。(4月5日《湖南日报》)
随着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渴求愈发迫切,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也日益凸显。湘潭市立足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在全省率先构建“劳动者点单、人社部门派单、培训机构接单、企业提供订单”的“四单”闭环培训链,有效破解技能人才供需错配难题。该市以湘钢集团、吉利汽车等行业龙头企业为引领,开设“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订单班,每年定向输送高技能人才达2000余人,这一创新举措值得借鉴。
“订单式”培养模式,紧密连接着学生、企业与地方经济发展。对学生而言,它帮助学生在校期间便能明确职业方向,所学知识与技能更贴合市场需求;对企业来说,能够按需培养人才,获得契合自身发展需求的高技能职工,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层面看,满足了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学校与企业的优势,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鲜明特色之一。在实践中,它成功打破了长期困扰现代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等困局。
深入探究“订单生”成为企业抢手人才的背后原因,是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不懈探索与努力。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携手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采用工学交替的培养方式,在教学、技能培训、研发等多方面深度合作。学生自入校起便融入企业氛围,学习企业文化与技术,毕业后可直接入职合作企业,实现从学生到企业职工的无缝衔接,真正让职校、企业和毕业生三方受益。
如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正成为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高技能人才在各领域、岗位的作用举足轻重。无论是国家的繁荣昌盛,还是企业的兴旺发达,都离不开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工人队伍。从技能人才培养角度出发,“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它以需求牵引供给、以供给创造需求,为产业升级与就业扩容增添新动能。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而订单式人才培养则是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的双赢之选。当下,诸多院校依据与企业达成的人才培养订单,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与学生实际情况组建特色班级,通过校企全方位合作培育职业人才,学生经企业考核合格后定向就业。
值得注意的是,要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需兼顾企业效益、院校质量与学生权益。为确保“订单班”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还需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明晰学校与企业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同时,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通道,加速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沈峰)
来源:劳动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