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不仅是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举措。如何破解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敢出去、不会出去、出去难留”困境,是许多地方推动就业工作的重点。
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通过创新建立“自治区总站+地市分站+县级工作站”三级驻外劳务管理体系,统筹协调输入地与输出地资源,实现岗位对接精准化、务工输送规模化、权益保障制度化。工作站动态收集企业用工需求,组织“点对点”包车输送,并联合企业开展岗前培训。此举一方面降低了务工人员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通过签订劳务合同、监督工资发放、提供法律援助等方式,有效遏制欠薪问题,可为各地提供借鉴经验。
目前来看,各地在组织输出务工人员过程中,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短期培训难以满足高技术岗位需求,部分务工者因技能不足导致就业质量不高;有的务工人员从农民变身产业工人后适应能力弱,易出现频繁换岗现象;大规模劳动力外流加剧了农村“空心化”,留守老人与留守儿童问题凸显。在此过程中,需兼顾个体差异与长远发展。
提升培训针对性。务工人员有一技之长,有利于长期稳定就业。可以利用工作站人员、劳务经纪人等多种渠道,用好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了解企业用工需求,通过订单式培训,细化分类输送,避免“一刀切”输送,提高就业质量。可以强化务工人员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通过政府部门对取得职业技能证书的务工人员发放补贴,企业为其提供“技能津贴”,形成“培训—认证—增收”正向循环,进而引导务工人员树立清晰的职业成长路径。
增强产业人才联动。可以用好“政府+企业+劳务经纪人”模式,通过集体合同保障工资、社保等权益,减少农民工单独求职的信息不对称风险,长期引导就业观念转变。针对劳动者既想工作又要照顾家庭的意愿,可以利用东部产业转移契机,强化中西部县域劳动密集型产业布局发展。有目的地组织劳动者前往相关产业企业务工,提早为“家门口”产业发展储备劳动者队伍。
有组织地外出务工是破解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难题的有效抓手,但其终极目标不应止步于“输得出”,而应着眼于“发展好”。未来,有关部门需进一步平衡规模化效率与个性化需求,在保障权益的基础上,推动务工者向技能型、稳定型岗位转型,推动务工就业从“谋生存”向“谋发展”跨越,让高质量就业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引擎。
经济日报记者马呈忠于银川
2025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