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沂蒙山腹地,有这样一座城市——它既承载着“最后一碗米做军粮”的红色基因,又涌动着“向新而行”的创造活力。临沂,这座革命老区,正以令人惊叹的“中国创造”实践,书写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从“铁疙瘩”到“智造极”:传统产业的涅槃重生。曾几何时,临沂制造业以“铁疙瘩”式的粗放发展遭遇瓶颈。而今天,这里的企业正以科技创新为翼,实现“破茧成蝶”的华丽转身。盛阳集团从一家濒临倒闭的焦化厂,蜕变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其70万吨高端不锈钢棒线材项目从破土到投产仅用11个月,创造了行业瞩目的“盛阳速度”。同样,长兴木业机械研发出全球市场占有率超50%的全自动中板拼板机,推动“中国板材之都”迈向高端智造。这些企业的崛起,印证了一个真理:传统产业不是包袱,而是创新的沃土,只要敢于突破,就能焕发新生。
从“一根红绳”到“千万订单”:乡村振兴的创意密码。在郯城县红花镇,一根红绳编织出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当地通过“创富工坊”模式,将分散的家庭作坊整合成产业联合体,年产4000万件中国结,远销海内外。从模仿代工到自主设计,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红花镇的嬗变,正是中国乡村以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的缩影。而蒙阴县的“沂蒙二姐”吕玉霞,则用抖音电商这一“新农具”,让蒙阴蜜桃跨越千山万水,单场直播卖出1.5万箱,带动乡亲共同致富。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政策扶持,更需要像这样的“草根创新”,让传统农业插上数字经济的翅膀。
从“红色热土”到“时尚新城”:文旅融合的创意表达。临沂的文旅创新,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刀郎演唱会选择临沂作为全国巡演首站,不仅因为这里是《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更因为临沂以“情怀经济”精准解码文化IP——开通“八楼的2路汽车”主题公交,让歌词里的浪漫照进现实,成为文旅融合的经典案例。《夜画琅琊》行进式游船演艺,则通过激光水幕、歌舞表演等科技手段,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琅琊文化的千年魅力。这些创新实践,让临沂从“红色老区”蜕变为“时尚新城”,成为文旅消费的新高地。
临沂的实践深刻诠释了“中国创造”的内涵——它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思维的革新;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文化的传承。从盛阳的“绿色智造”到红花镇的“红绳经济”,从“沂蒙二姐”的直播助农到“八楼公交”的文旅爆款,临沂人用行动证明:创新,是沂蒙精神在新时代最生动的表达。在政策引导与市场活力的双重驱动下,临沂正以“了不起的中国创造”,向世界展示革命老区的无限可能。

来源:今日头条·Jun8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