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宁夏日报】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超3亿人。在这组数字背后,一个关键问题亟待解答:能否在心血管疾病尚未形成时,就阻断疾病发生发展的可能?
自治区科技领军人才、宁夏医科大学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杨晓玲给出肯定答案——她们团队研究的表观遗传学,通过破译“基因调控密码”,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一位40岁的市民去体检,虽然体检结果显示血脂正常,但表观遗传学筛查异常,这就说明该市民有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这个时候通过有针对性的干预影响基因表达,比如低盐饮食、戒烟限酒、规律运动,就会延缓疾病的发生。”7月7日,杨晓玲手持一份报告单解释,未来,只需在常规体检中增加一项血液检查,就能助力心血管疾病的早筛和预防。

杨晓玲在实验室。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如果把血管比作家里的水管,动脉粥样硬化就是逐渐沉积的“水垢”——它在悄无声息中堵塞生命通道。传统体检检测的血脂、血糖就像检查水管里的水质,是在“水垢”形成后的检测,而表观遗传学筛查是在水垢形成前就发现管壁的异常信号。
检测出异常信号后,可以通过调整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生活习惯等,来调节基因的“活跃程度”,避免DNA甲基化、miRNA等错误触发功能,防止“水垢”的形成,从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杨晓玲正在指导学生做科研。
这个高效的“预警系统”凝结着杨晓玲及其团队多年奋斗的心血。2000年,刚加入宁夏医科大学的杨晓玲面对的是连细胞培养都困难的校级实验室。后来,在学科带头人——宁夏医科大学校长姜怡邓教授的带领下,她们“借梯登高”:选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送学生到先进实验室培养;同时,积极争取资金支持,联系外省专家合作,邀请知名学者前来讲座指导。
十年磨一剑,2010年,她们申请到了国家项目;2017年,在自治区科技厅的支持下,学校成功获批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019年更上一层楼,成为委省共建的国家卫健委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现在完全不同了,学生们从最初细胞实验都做不了,到现在已经可以自由开展分子生物学实验了。”杨晓玲介绍,这些年她们参与到科技部重大专项研究,在细胞亚型分析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同时,在同型半胱氨酸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领域,与全国另外两家研究机构形成“齐头并进”格局,学术影响力与日俱增。
“未来,我们实验室和研究团队将继续开展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控制、筛查、诊断、治疗等方面研究,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让更多研究成果真正惠及百姓。”杨晓玲说。(宁夏日报记者 何婉蓉 李宏亮 文/图/视频)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