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脑机接口(BC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为失语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将大脑信号直接转化为语言,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沟通方式的局限性,还为因中风、渐冻症等疾病导致失语的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途径。
加州大学的科学家们在脑机接口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开发了一种设备,能够实时将患者关于语言的思维转化为流利的语句。这项技术的关键在于解决了长期困扰脑机接口的延迟问题。传统的脑机接口技术在思考句子和计算机语音表达之间存在轻微延迟,这可能导致对话的自然流畅性被破坏,从而引发误解和挫败感。然而,加州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植入设备,实现了每80毫秒的语言片段实时处理,显著提升了交流的流畅性。这种“流式处理方法”使得患者在说话过程中能够实时生成语音,无需等待整句话完成。
这项技术的临床试验对象是一位47岁的女性,她在中风后18年一直无法说话。医生通过手术将设备植入她的大脑语言中枢,成功将她想要说话的意图转化为流利的句子。研究人员利用她受伤前的声音制作了合成器,并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将神经活动翻译成声音单元,最终生成了与她原本声音相似的语音。这一突破不仅展示了脑机接口技术的潜力,也为失语患者提供了重新与外界沟通的可能。
与此同时,中国在脑机接口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赵国光团队与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合作,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无线植入式中文语言脑机接口手术。这项手术帮助一位因渐冻症导致失语的患者重建了交流能力。通过将128通道柔性高密度电极植入患者大脑的语言运动功能区,团队实现了高质量神经信号的采集与传输。术后仅经过3小时的训练,患者的实时解码准确率已达34%,目前已提升至52%,能够解码出“我要喝水”“今天心情很好”等日常用语。
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不仅限于语言恢复,还为其他肢体障碍患者带来了希望。例如,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插入大脑的细电极阵列,成功帮助一名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以每分钟62个词的速度进行交流,接近自然说话的速度。这一技术的错误率仅为9.1%,在12500词汇量的测试中,错误率也仅为23.8%,展现了其在大词汇量解码中的潜力。
尽管脑机接口技术在语言恢复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广泛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加州大学的阿努曼奇帕利表示,这项技术在未来十年内有望为更多患者提供服务,但需要持续的投资和研究支持。神经外科医生Edward Chang也强调,脑机接口技术在提高失语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人工智能的进步正在推动这一技术进入更实际的应用领域。
脑机接口技术的突破不仅展现了科技的力量,也为失语患者带来了曙光。通过将大脑信号转化为语言,这项技术为患者重新获取与外界沟通的能力提供了可能。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脑机接口有望为更多失语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帮助他们重拾语言表达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