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病毒猎手”如何练就火眼金睛?这群年轻人给出答案 | 奔跑的青春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2 09:04:00    
  • 在广东,有这么一群青年——

    有人走街串巷,抵达病毒传播现场;

    有人每天与高致病性病原体近距离较量;

    有人埋头“搞技术”,提前预判健康风险;

    有人用人工智能(AI)重塑公共卫生响应体系;

    还有人钻进山里,攻克传染病控制难题……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这群平均年龄不足40岁的“病毒猎手”,正以青春力量织就公共卫生防护网,为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病毒猎手

    “阿婆,你看,你的花瓶里好多小虫,很快就会变成蚊子飞出来了。”烈日炎炎,在一处居民楼里摆满植物的阳台上,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康敏,拿起手电筒往花瓶里照,一边展示水中幼虫,一边耐心提示健康隐患。

    伴随夏季到来,气温升高,康敏和他的同事们总会变得格外忙。

    去年,广东部分地区登革热流行,康敏和同事走进居民家里,开展病例调查,评估蚊媒孳生情况,教居民翻盆倒罐清积水、灭蚊虫。

    走街串巷、入户走访是疾控工作的常态。

    早在童年,康敏就目睹作为基层卫生防疫站工作人员的父母,进大山、下农村,宣传防疫知识、接种疫苗、处理疫情。

    2005年大学毕业后,他跟随父母的脚步,一头扎进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20年来,他的工作大多时候要深入基层,开展流调,通宵达旦调查、写报告。

    这期间,当然少不了在重大急性传染病疫情一线“冲锋”。

    2015年,全国首起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输入疫情在广东出现。康敏带队进入隔离病房,开展流调。在一周时间里,找到了所有78名密切接触者,快速响应处置,还制定多语种健康告知书、分类管理方案和风险排查技术指引,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为新发急性传染病疫情处置的典范。

    作为疾控专家,抵达现场,通过环境、病例,捕捉病毒传播轨迹。“只有深入一线才有感性认识,坐在办公室是搞不出东西的。”康敏乐此不疲。

    同样常在疫情一线的,还有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微生物检验所所长、主任技师李柏生。实验室里,他与高致病性病原体进行一场又一场近距离较量。

    2014年底,埃博拉在西非肆虐,死亡率超50%。广东与西非三国人员、贸易和物资往来频繁,埃博拉病毒输入风险巨大。

    作为国家卫生应急队队员,李柏生主动请缨加入埃博拉检测小组。经实验室日夜奋战,成功参与处置和排查多例埃博拉留观病例,将这一危险的病毒牢牢“隔离”在国门之外,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疫屏障。

    三年后,马达加斯加肺鼠疫暴发,广州作为国内唯一与马达加斯加有直航往来的城市,同样面临着巨大的输入性疫情风险。

    李柏生作为输入性鼠疫应急检测小组成员,开展调配检测试剂、优化检测流程、人员培训、应急演练等工作,时刻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让广州免受鼠疫威胁。

    在我国乃至全球新发传染病防控的战场上,广东是重要的前沿阵地,这些新发和突发传染病在广东被监测发现并有效处置,这背后离不开像康敏、李柏生这样的疾控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科研尖兵

    在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副主任医师郑雪燕的办公桌上,一直放着一摞泛黄的监测年报。

    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70岁以下呼吸系统疾病死亡趋势……这些年报记录着她和团队五年来完成的疾病数据报告,曾转化为政府决策的科学依据,改变着普通人的生活——某个社区新增的慢病管理站,某地调整的空气质量预警阈值,都是数据赋能健康的温暖注脚。

    2016年,她和团队收到了《柳叶刀》论文录用的通知。那是一份关于空气污染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负担关系的研究,历经一百多道问题的修改完善,最终获得期刊认可。

    研究背后是严谨的数据和创新的方法,经历实验室基础研究、WHO国际课题合作、全省慢阻肺流行病学调查,她和团队用多年时间不断取得突破。“这证明了我们中国青年科学家既能立足本土开展有温度的研究,又能用国际水准的科研成果守护公众健康。”她说。

    作为疾控中心的科研人员,广东省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获得者、省疾控中心环境与学校卫生所副所长屠鸿薇对数据也很“痴迷”。

    “疾控工作的核心在于预防,而预防的关键是让风险‘指数化可见’。”她说。

    屠鸿薇曾带领团队,构建起一套覆盖空气、极端气温、饮用水等多维度的环境健康指数体系。其中,饮用水水质健康指数(WQHI),能将饮用水浑浊度、游离余氯、细菌总数等专业指标,转化为“不良、中等、优秀”三色等级,能实现从出厂水到水龙头全链条水质监测。

    近几年,她越来越重视用扎实的科研数据赋能疾病预防。在一个科研项目中,她和团队开展全省15个地市16个监测点人体污染物内暴露调查,为广东省社区健康人群建立起环境污染物的基线数据库,明晰生物样本与环境暴露关联。

    在她看来,这些工作很有必要。“人体生物监测就像给城市装上‘健康CT’,可以在疾病发生前,捕捉到身体发出的细微警报。”她说。

    创新菁英

    在广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些人与传染病对抗的“武器”是代码。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教与信息部工程师杨少迪就是其中一员。

    她所在的研发团队,曾在一周时间内完成了一个传染病预测模型开发、测试、上线应用全流程工作,被国家卫生健康委遴选为数字健康示范案例中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领域十个可复制推广示范案例之一。

    2023年,杨少迪加入中心大数据分析团队,参与中心数字化转型工作。她与同事深入各个业务部门调研,探索将“前沿算法”与疾控一线的“实战需求”深度融合。

    前期的充分准备,让AI落地更高效。

    今年,DeepSeek大模型在中心完成本地化部署。一个月后,“人工智能 +”公文写作系统率先上线,免疫接种咨询问答进入测试阶段,更多业务场景开发加快推进。

    “作为疾控青年,要当好数字化转型的‘开路先锋’和人工智能应用的‘探路者’,赋能疾控工作。”杨少迪说,2022年刚走出校园时,她就主动请缨,加入广东省多点触发疾病防控预警系统建设专班,就是希望能为解决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的“卡脖子”难题尽一份力。

    和杨少迪一样来到疾控中心不久的,还有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微生物检验所主管技师李镕。

    2023年博士毕业时,面对留在高校继续深耕学术、进入工业界等职业选择,李镕决定以选调生的身份加入省疾控中心。

    2024年10月,李镕前往河源市和平县进行基层锻炼。初到基层疾控工作,当地流行病调查手段单一、检测设备与技术不健全、防控工作方法相对原始。这些传统流调手段因隐私壁垒和病毒潜伏特性,难以有效摸清当地疫情传播脉络。

    李镕想为这里引进分子传播网络技术。这是一种通过测序病毒基因、比对突变位点,能够清晰还原感染者之间的传播路径,精准锁定关键传染源的新技术。

    然而,这项技术应用门槛较高,连省内也仅有广深等大城市具备开展条件。在山区,开展起来难上加难。李镕和同事们对照国家方案和省里标准,整理出一套简化版操作方案,从零开始学习。

    为用好自己掌握的现代化流行病调查研究方法应对流行病在山区的隐匿传播难点,她还自学分析软件,将复杂的基因数据转化为直观的“传播簇”,标注出高风险聚集人群,并联合省、市、县区各级力量制定实施方案。

    “技术下沉充满艰辛,山区乡镇传染病精准防控任重道远,希望自己能扎根田间地头,将实验室成果播撒在山区防控一线。”李镕说。

    南方+记者 吴雅楠 吴少敏

    通讯员 周超凡 曾尧

    附编者按:

    他们是前沿技术的创新者,也是生态守护的践行者,在广东,越来越多青年人将人生路走成旷野,奔跑不息。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推出“奔跑的青春”系列报道,讲述广东青年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以青春热诚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故事。敬请垂注。

    【作者】 吴雅楠;吴少敏

    广东健康头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