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国
近日,某头部企业的供应链负责人来到重庆中科摇橹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摇橹船公司)。这一次,他带来的不仅是价值上亿元的订单,还有预付款合同。3年前,正是这家头部企业,曾因坚持“首单免费”陈规,被摇橹船公司终止了合作。
“这不是简单的商业博弈,而是技术定价权的争夺。”摇橹船公司董事长郑道勤对记者说,企业研发的Micro-LED晶圆检测装备能达到2.5像素级精度,这相当于在足球场大小的区域内,精确识别一根绣花针针尖的缺陷。这种能力不是靠接订单“堆”出来的,而是靠研发团队数年如一日的攻坚。
摇橹船公司通过“光+AI”技术的交叉融合,针对传统制造业中的“老大难”问题,突破了一批核心器部件的技术瓶颈,落地了一批智能装备,并培育了一批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目前,该公司的产业创新方案已为全国100多家产业链领军企业提供了实际应用,并在3D视觉、4D光场等前沿技术场景中进行了拓展。
在重庆赛力斯汽车超级工厂内,一套服务全流程的“AI视觉质量检测系统”正在对汽车生产的总装、焊装、涂装、淋雨等360多个工位进行检测。“系统能够实时检测全车1万多个零部件的安装型号和角度,确保每一台新车在30秒内完成下线,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车间负责人说。
郑道勤告诉记者,这套基于“光+AI”技术的智能视觉方案,相当于给生产线请了个永不打盹的质检员,能把产品瑕疵的漏检率从每百件1.2个降到0.07个。将汽车底盘螺栓检测的效率,从原来的5分钟压缩至5秒,提高了60倍。该方案覆盖了7大汽车制造场景,帮助客户开启了从“软件定义汽车”到“AI定义汽车”的“飞驰人生”。除了赛力斯,广汽、奇瑞、比亚迪等国内知名车企纷至沓来。
“光解决的是让机器‘看到’的问题,AI解决的是‘看懂’的问题。”摇橹船公司致力于推动新能源、半导体、风电等产业链龙头企业提质增效,赋能核心支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其3D涂胶检测系统实现批量出货,Micro-LED对位标定系统成功落地国内半导体龙头企业工厂。中国船舶、中国联通、京东方、中航工业、施耐德电气、华天科技、美光科技、西电集团等龙头企业相继与其达成合作协议。
郑道勤坦言,过去几年,摇橹船聚焦“光+AI”技术融合,解决工业场景中“看不见、检不准、控不住”的痛点。与中国船舶、京东方、赛力斯等龙头企业的合作,不仅是商业订单,更是技术共研。例如,与赛力斯合作的AI视觉质检系统,积累的1万多个零部件数据直接反哺算法迭代,让检测精度提升40%。
走进摇橹船公司智能视觉展示中心,Micro-LED晶圆外观检测系统、曲面高反光表面3D缺陷检测系统、3D涂胶质量在线检测系统等多款国内首台/套智能视觉装备在此陈列。
微晶玻璃是光刻机载物台,头发丝1%粗细的瑕疵便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晶圆检测装备可以快速形成胶条的三维图像。一片薄如蝉翼的微晶玻璃,2秒内,表面的细微划痕、内部微米级气泡就可以在电脑屏幕上被逐一‘标红’。检测精度达到20微米,精密度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4。”摇橹船公司员工刘栩彤告诉记者。
摇橹船公司自研的4D光场相机,打破二维检测技术局限,将工业检测从二维平面推向三维空间。它像是一位掌控光线的“魔法大师”——圆圆的球体像光的“迷宫”,内壁的光反射性涂料则是“迷宫”的墙壁,通过无数次的反射、散射,光线在球体内游走,变得更加均匀、柔和,可以为各种光学测量和校准任务提供稳定的光照环境。此款设备在医学成像、汽车制造、电子显示、航天遥感探测、LED生产与研发等领域都可广泛应用。
作为制造业的“外科医生”,4D光场相机可对手机玻璃盖板、飞机挡风玻璃、芯片晶圆进行三维“解剖”。如今,搭载了摇橹船公司4D光场技术的检测装备已在玻璃检测、半导体领域落地应用。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