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不善与人沟通,通常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就像星星一样,在属于他们的“夜空”中独自闪烁,因此也常被称为“星星的孩子”。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记者走进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走近“星星的孩子”。
一场漫长的康复之旅
“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在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5岁的辰辰(化名)正在一边唱歌一边画画。去年3月份,辰辰被确诊为孤独症。他的世界仿佛被罩上了一个透明的壳:对周围的声音充耳不闻,对呼唤名字也毫无反应,甚至拒绝与他人的目光接触。辰辰的妈妈带着他踏上了康复之路。

刚开始,辰辰对康复训练很抗拒,一进训练室就哭闹,治疗师用温柔与耐心一点点融化了他的抗拒——训练从“目光对视”开始,可辰辰根本不听指令。治疗师发现辰辰特别喜欢一种贴纸,便买回这款贴纸反复引导。起初,辰辰只是偶尔快速地瞥一眼,就又移开视线。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一天,辰辰能和治疗师对视三秒钟了。当辰辰第一次主动看向妈妈时,妈妈的泪水里映出了希望的光。
辰辰的最初测评显示,各项能力都落后于正常年龄的发育水平,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较差。只能发出一些简单的单音节,想要表达自己的需求时,总是急得跺脚。治疗师就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入手,拿着杯子反复地说:“杯子,杯子”。一开始,辰辰怎么也发不出正确的声音,不知经过了多少遍的练习,有一天,当辰辰口渴时,突然清晰地说出:“妈妈,喝水,杯子。”
用专业与爱铺就康复之路
四个月后,辰辰身上发生的巨大变化让所有人为之惊喜。曾经那个沉默寡言、不敢表达的他,如今已经能够运用简单句子表达自己的需求,对日常词汇的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他不仅认识了很多物品、动作和颜色,在日常对话中,还能敏锐地抓住关键信息并做出恰当回应,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康复训练不仅让辰辰在语言方面取得了进步,还帮助他掌握了许多生活技能。从最初穿衣、洗漱都需要他人全程协助,到如今能够独立完成这些日常活动,甚至还能主动帮忙做一些简单家务,如摆放餐具、整理衣物等。
通过社交、感统等一系列全面而系统的训练项目,辰辰与人相处交往的能力得到了极大锻炼,日常生活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信只要持续努力跟进,每一个‘星星的孩子’都能够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闻霞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精准定位辰辰的病症,专业的治疗团队凭借精湛的医术和无尽的耐心,为辰辰搭建起康复的阶梯。
专家提醒:家长一定不要忽视孩子这些信号
闻霞提醒家长,早发现早干预是孤独症康复最佳治疗效果的重要前提。家长们一定不要忽视孩子这些信号:
社交互动:很少目光对视,别人呼唤没反应,不主动社交,对他人情感无回应。
语言发展:说话晚,有鹦鹉学舌、语调平板单一等异常。
行为兴趣:常做拍手、摇晃身体等重复动作,痴迷特定事物,对环境变化反应强烈。
感官反应:对声音敏感或迟钝,动作发育不协调。
以上表现只是孤独症可能出现的迹象,不能仅凭单一症状就确诊,若孩子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评估诊断。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樊华 摄影:李浩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张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