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从芷江师范毕业的周金美,放弃留城机会,扎根乡村教学三十载,以粉笔丈量人生,用师心温暖寒门,将教育理想化作一盏照亮山乡的灯,书写了一段动人的教育故事——
三十载乡土守望 点亮万千星辰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军
清晨七点,城市的薄雾尚未散去,怀化市公园路小学周金美老师早早到校,捧着批改至深夜的作业本走向教室。这位从杨村乡中心小学(现正清路小学)调任城区已六年的老教师,依然保持着三十年前扎根山乡的作息节奏。
当城市里的教师们热议“职业倦怠期”时,54岁的她正专注地为三年级学生准备数学教具。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痕迹,皱纹里却沉淀着跨越两个世纪的育人智慧。
1989年夏,湖南省芷江师范的梧桐树下,周金美手握优秀毕业生证书,面对留在城区的机会,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当同窗们纷纷涌向城市时,19岁的她背着帆布包,踩着碎石路回到了家乡杨村乡中心小学。这里既是母校,也是改变她命运的起点。
初入杨村乡中心小学,周金美面对的是一间间斑驳的教室和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面对亲友“进城发展”的劝告,她始终回应:“我的根扎在乡土,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我。”
三十年风雨兼程,她以校为家,日均步行山路40分钟却从未迟到;三岁幼子高烧住院,她含泪将孩子托付老人,转身准时出现在课堂。正是这份坚守,让她的班级创下人平97.6分,及格率100%、优秀率超80%的县域教学标杆。

周金美老师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为学生批改作业(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军 摄)
面对全校闻名的“调皮班”,周金美以爱破局。学生张某偷窃成习、屡教不改,她用一次集体劳动中的“卖力表现”捕捉到进步信号,通过委任小组长激发责任感,最终将其转化为勤学标兵。她自费购买文具激励后进生,课余义务补课,独创“闪光点记录本”发掘每个孩子的潜能。
眼看着学校的老师一批批地调走,她却丝毫也没动摇过,在正清路小学一呆就是三十年。直到2019年2月,经组织调动到怀化市公园路小学继续担任教学副校长。三十年间,她带出百余名数学竞赛获奖学生,转化超200名学困生,所带班级多次获评校级“优秀班集体”。

周金美老师利用课间休息与学生交流心得(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军 摄)
“数学不是公式堆砌,而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近年来,周金美在教学中不断探索,致力于教会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生活。从一线教师到教学副校长,周金美始终冲锋在前。她提出“一课一得”教学法,将抽象数学概念转化为生活案例,其撰写的《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获国家级论文一等奖。
担任副校长期间,她推动建立“师徒结对”机制,带领团队使学校教学质量从全区第九跃居第四,斩获鹤城区“教育教学质量优胜奖”。即便临近退休,她仍坚守课堂,所教三年级数学班再夺同年级组第一。
三十六载耕耘换来多项荣誉,市、区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三八红旗手”“教育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等称号见证了她的付出。更可贵的是,她将经验凝结成《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等系列论文,为年轻教师提供可复制的育人模板。如今,她培养的数十名青年教师已成为鹤城区教育中坚力量。

周金美老师授课现场(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军 摄)
30年光阴,她用爱与坚守托起无数乡村孩子的梦想。正如她所言:“我是农家孩子出身,特别能体会寒门学子的不容易。毕业后,我一直在家乡教书,能帮助孩子们走出乡村,心里特别有成就感。”
从青丝到白发,周金美用半生践行“扎根乡村,情系学生”的誓言。在这里,教育不是单向的奉献,而是生命与生命的彼此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