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书记,我家柚子今年能卖个好价钱不?”
“何姐,志愿者周末还来教孩子们画画吗?”
在梅州五华县湖中村,村民口中的“何书记”“何姐”只有一个——何俊霞。这位放弃城市工作、返乡创业的80后女支书,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乡村“逆袭”:把集体经济不足7000元的贫困村,变成年收入超40万元的省级示范村,让涣散的党组织重焕生机,把“各扫门前雪”的村民拧成一股绳。

从志愿服务到产业振兴,从党建强基到乡风文明,何俊霞用“巾帼不让须眉”的担当,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泼墨挥毫,绘就了一幅动人的乡村新图景。
返乡创业,点燃志愿服务“星火”
2015年,已经在深圳市公安局大亚湾分局工作7年的何俊霞,做出了一个让身边人都惊讶的决定——放弃城市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家乡湖中村。这个选择源于她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牵挂,以及在深圳参与志愿服务时积累的800多小时服务经验。
回到家乡后,何俊霞发现村里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问题突出。于是,她联合志同道合的朋友,发起爱心志愿活动。2016年12月,她牵头注册成立了五华县龙村志愿者协会。据统计,协会累计组织策划各类志愿服务活动50多场次,组织志愿者150人次,服务群众超过8000人次。在疫情防控期间,何俊霞带领志愿者编写的“防疫三字经”被当地政府推广使用,湖中村设置的临时疫苗接种点服务了周边多个村庄的群众。

党建引领,凝聚乡村发展合力
2018年,何俊霞担任湖中村党支部书记时,面对党组织涣散、经济薄弱的困境,她以党建为抓手,推动改革。通过谈心谈话,凝聚村“两委”干部和老党员的共识,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创新编制《村干部履职规范三字经》和《村规民约》,将主题党日活动转化为“走出去 引进来”的学习实践,系统性提升干部履职能力。推行网格化管理后,党员亮身份作表率,形成“三好”领导班子,村集体面貌焕然一新。
短短三年间,湖中村从五华县的后进村逆袭为“先进村”,2021年获评“先进基层党组织”,实现组织建设与治理能力的双重跨越。作为广东省党代表,何俊霞在党代会上提交了关于美丽新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党建+志愿”等10条精准建议。担任市委宣讲团成员期间,她深入机关、企业、校园等开展宣讲,覆盖5000余人次,推广“党建+志愿”模式。
产业帮扶,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上任伊始,何俊霞便将产业帮扶作为工作重点。湖中村曾是省定贫困村,201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7000元。她通过多元化产业布局推动乡村振兴,至今村集体年收入已突破40万元,形成“长短结合、多元并进”的发展格局。
她构建了“四维驱动”模式:一是盘活传统农业,扩大兰花种植面积,同步发展三红柚、富硒大米、红米等特色种植;二是发展绿色能源,争取帮扶资金投资180kW光伏发电项目;三是创新种养结合,引进企业打造稻虾共生基地和食用药用蛇养殖项目;四是推动土地改革,实施“四变改革”,通过“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集约2500亩土地,与绿源生物科技共建千亩梅州柚基地,带动脱贫户80多人增收,可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
在产业融合方面,何俊霞推进三产联动:吸纳乡贤投资打造源湖亲子乐园,引进制衣、电子产业车间解决留守妇女就业问题,与华南农业大学共建水稻示范基地,应用现代农业技术提升亩产。电商赋能方面,她倡导创建镇级农电商服务中心,构建“线上+线下”销售网络,推动特色农产品溢价销售。2023年11月,湖中村成功入选省级“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形成“特色农业筑基、绿色能源增效、文旅融合增值”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巾帼力量,建设美丽乡村
何俊霞以“头雁效应”引领人居环境整治,率先拆除自家危房,带动村民拆除废弃建筑1.5万平方米,清理垃圾污水区域上万平方米。她构建“全民参与+长效管护”机制,组建党员先锋队、妇女志愿队开展定期清扫,创新推出“绿化责任田”模式,动员党员和家庭认领管护区域。
在公共服务方面,何俊霞筹资推进道路硬化、桥梁扩建工程,改造党群服务中心、卫生站等场所,打造休闲绿道,建设太阳能路灯及文化墙景观。教育振兴方面,她牵头创立“塘湖三村”教育基金,募集280万元用于奖教奖学金发放,并引资升级学校设施。
扎根乡村,绘就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何俊霞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广东“最美妇联执委”、广东省“三八红旗手”、“广东好人”、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南方+记者 梁时禹
通讯员 钟元芳
【作者】 梁时禹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