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光穿透圣城街道北五联村北后三里村的薄雾,“三里四婶共富工坊”的厂房内已氤氲着独特的豆香。这里出产的翡翠色团子——寿光扒谷,不仅登上央视《文明密码》栏目,更成为“好品山东”榜单上唯一入选的绿豆制品,已被列入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颗承载着千年智慧的绿色团子,究竟藏着怎样的传承密码?
千年绿意暖人间
据《寿光县志》记载,寿光制作扒谷的技艺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公元前七世纪的某个雪夜,流亡途中的公子小白在饥寒交迫之际,接过老妪递来的绿豆团子,那抹温润的绿意不仅暖了肠胃,更化作日后齐桓公“九合诸侯”的稷下余温。郑板桥主政潍县期间,一段南北联姻的佳话催生了这道美食的定型——为缓解江南新娘玉兰的思乡之情,聪慧的小姑将绿豆磨浆制成糍粑状,成就了“怕姑”(后演化为扒谷)的雅称。

石磨慢转见匠心
走进三里四婶扒谷共富工坊的清晨,总能撞见最动人的劳作光影。晨露未晞的绿豆在盆中舒展,经过24小时水的浸润,每颗豆子都胀成鼓鼓的绿月亮,而另一边老师傅将清晨新摘的菠菜置于流水下反复淘洗。后将两者混合进入石磨研磨,石磨转动的瞬间,翡翠琼浆沿着青石纹路蜿蜒而下,空气里漾开草木初生的清香。



双骄合璧藏玄机
这颗绿团子的神奇,藏在食材的绝妙配比里。绿豆这位“解毒卫士”携膳食纤维而来,菠菜“营养模范”带着叶酸相迎。当粮食界的清道夫遇上蔬菜界的营养库,竟碰撞出降脂解毒、护眼健脑的养生密码。难怪老人常说:“常吃扒谷,胜过药补。”

传统美味蝶变新生
寿光人的日常,总是从灶台边的“刺啦”声开始。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在铁锅里渗出琥珀色的油花,翡翠色的扒谷块在锅中翻滚,与粉条、韭菜碰撞出诱人香气。凡食者,皆叹服其味美而乐食之。

从家庭作坊到共富工坊
在菜博会2号馆现场,传统正与时代热烈相拥,北后三里村“书记直播间”正在进行线上销售。“家人们看,这是刚真空包装好的扒谷,保质期长,外省的也可以快递到家!”镜头前,主播依次展示各样扒谷,讲述着扒谷背后的故事。

三里四婶扒谷共富工坊的前身,是北后三里村妇联主席张秀清经营的家庭作坊。早年张秀清便以“清晨现磨绿豆浆,霜降菠菜当天采”的严苛标准,在十里八乡积累了稳定的客源。为破解村集体增收难题,张秀清主动将经营多年的个人品牌转交集体,成为圣城街道第一个由村党支部领办的共富工坊。

在传承古法工艺的基础上,三里四婶扒谷共富工坊创新构建了“从田间到舌尖”的全链条品控体系:一方面与本地绿色种植基地合作,对核心原料——绿豆和菠菜实施“双控”管理,菠菜每天清晨带露采摘、两小时内运输到工坊,绿豆则选用特定品种与品牌,保障生产出来的扒谷品质稳定如一;另一方面投资建设150平方米的手工加工车间,引入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标准化的管理流程,对产品进行全面提升改造,更创新采用-18℃急冻锁鲜技术留住美味。
目前,北后三里村党支部领办的三里四婶扒谷共富工坊既传承了传统手艺,将寿光非遗产品通过网络平台推向全国,让天南海北寿光人都能品尝到家乡美食,也有效带动北五联村以及周边种植业发展和村民就业,让跨村联建和共富乡村的连锁效应一进步显现。

古艺焕新,时鲜正好
诚邀您品鉴三里四婶扒谷
来源:圣城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