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桑宏香 通讯员 刘明霞)从家门口的文化场所到社区广场的文艺演出,从老中青三代“充电”的文化课堂到花样繁多的培训现场,在孙家集街道,居民们发现,从家中出发步行15分钟即可到达一个公共活动场所,就近享受到免费的文化服务。
这种便利,得益于孙家集街道着眼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根据本土文化特色,多领域、多方向开展品牌文化活动,通过创新“文化+”模式,构建起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该街道文化工作先后获得市级及以上荣誉20余项,不仅让群众的精神生活“富”起来,更让基层治理的活力“燃”起来。
深挖红色资源
激活乡村振兴文化“新磁场”
“在家门口的银杏广场就能办活动,还能带孩子来看书、下棋,真是方便!”在张家寨子村银杏广场,村民王女士一边翻看图书角的党史读物,一边感慨。
周末,三元朱村史馆迎来了研学的师生,讲解员声情并茂地为孩子们讲解每张图片背后的历史故事。在这里,孩子们近距离了解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试验成功冬暖式蔬菜大棚以后三元朱村发生的变化,展示了17名党员干部在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的带领下,把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无偿向全国推广的光辉事迹。
孙家集街道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是革命先辈陈少敏的故乡。为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精神内涵,创新方式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该街道以三元朱村史馆、陈少敏纪念馆、王乐义代表工作室、红石榴主题公园为依托,打造起一条集红色教育、基层党建、民族团结为特色的观摩教学路线,全方位、多维度激活红色文化基因。
文化不是“高大上”的摆设,而是融入日常的烟火气。在阵地打造中,孙家集街道还将党建阵地与文化阵地深度融合,按照“一中心多站点”模式,打造1500平方米的街道综合文化站,设有电子阅览室、图书室、书画室、棋牌室、普法室、器乐室、多功能演播大厅、网球馆、戏曲活动室,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吸引群众主动“走进来”,文化设施利用率提升了85%。
同时,该街道还创新“文化空间+”复合机制,充分利用文化站点,打造助农直播间,带动农产品线上销售实现新突破;开设文化站视频号,围绕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文娱活动等主题,制作发布短视频,扩大文化传播覆盖面,进一步激活文化“新磁场”。
培育文艺骨干
居民从“旁观者”变“参与者”
“我们的节目都是与蔬菜、菜农、农村等元素相关的作品,很多群众喜欢看。去年菜农之家艺术团成功入选山东省‘百团汇演’优秀群众文艺团队名单,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在孙家集街道高阜营子村,孙美云是一位普通的菜农,也是菜农之家艺术团的负责人。据了解,孙美云能歌善舞,常常在村里的广场上带领村民一起唱歌、跳舞。在街道党工委的协助下,她联合其他文艺爱好者成立了菜农之家艺术团,自编自排文化节目,是当地有名的“庄户剧团”。
菜农之家艺术团是孙家集街道文艺队伍之一。该街道通过供给多样化、多元化的文化产品,加大孵化文艺队伍力度,推行“文化带头人+”计划,培养起阵容庞大、门类齐全、活力四射的群众文化骨干队伍,让群众成主角、让草根当明星,实现了送文化、种文化到秀文化,群众看、群众唱到群众演,动起来、跳起来到笑起来的精彩嬗变。目前,街道共培育镇街级文艺队伍4支、村级文艺队伍78支。
在孙家集街道,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以“全龄友好”为目标,推出“菜单式”文化培训,让居民从“旁观者”变“参与者”。“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戏,现在自己也能唱戏。”今年71岁的张秀兰告诉记者,得益于街道联合上级部门开展的文艺培训,她实现了自己的戏曲梦。如今,在孙家集街道村级文化广场上,以党的政策、文明乡风等为主题的文艺节目轮番上演;市级文艺晚会演出现场,孙家集文艺队伍处处绽放风采……一个个近在咫尺的大舞台,让群众在家门口圆了“明星”梦。
秉承“文化孙家集·艺术孙家集”发展理念,该街道大力支持文艺作品的创作及推广。小品《菜为媒》《犟断筋》《一家人》,歌曲《好一个菜农大舞台》《静山颂》,山东快书《农民的儿子王乐义》《逛孙集》等本土作品有思想、有温度,擦亮了孙家集文艺品牌。
在人才培育中,孙家集街道坚持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基层文化骨干开展培训50余场,提高业务水平、管理水平、综合素养的同时,鼓励文艺人才积极参与到乡风文明、环境整治等相关工作中,以文化带动基层治理。
做优文化服务
百姓舞台唱响“幸福协奏曲”
傍晚的呙宋台遗址公园里,锣鼓声、欢笑声此起彼伏;周末的超然书房内,孩子们尽情阅读……时下,走进孙家集街道,大大小小的广场热闹非凡,歌声嘹亮,舞步翩跹,上演着一幕幕平常而又幸福的生活剧。
这样的场景,正是孙家集街道文化惠民工程的生动缩影。
从有到“优”,该街道把“挖掘历史”“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打造了呙宋台遗址公园、银杏广场、静山遗址保护区、边线王遗址等一系列文化景观,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闹海”演艺队,让文化遗产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百姓生活。每年举办春节联欢晚会、文化艺术节以及周末群众大舞台、大合唱、乒乓球比赛、文明之夏专场演出、“一村一年一场戏”公益巡演活动百余场,送文化下乡、送电影下乡,形成了“村村有文化演出”的浓厚文化宣传氛围,让群众看得尽兴、乐在其中。
做好基层文化工作、涵养文明乡风,不仅需要营造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摒弃落后习俗、发挥敦风化俗的教育意义,还需要立足地域文化资源的发掘、阐释、弘扬、不断守正创新,努力激活文化魅力。孙家集街道将文化创新融入基层文明,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等阵地资源,开展了宣讲会、饺子宴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传承活动,活跃了文化生活,培育了文明新风。同时,依托各村特色文化基地,打造了78处文化宣讲、活动场所,78个村均形成了10分钟文化休闲娱乐圈,群众乐享文化惠民成果。
从红色阵地到百姓舞台,从文艺培训到现场展演,孙家集街道用15分钟文化圈串联起党员群众的“心距离”,描绘出乡村振兴的“精气神”。下一步,该街道将继续以群众文化需求为指引,进一步丰富文体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不断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把文化力量、人气流量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能,为群众的幸福生活升温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