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教育帮扶的“山海经”:花都支教团如何激活连山教育生态?|记者观察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22:25:00    
  • 在粤北连绵的群山中,一场静水深流的教育变革正在发生。广州市花都区支教团跨越300公里,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展开的全口径教育帮扶,不仅带来了教学方法的革新,更触发了当地教育生态的深层变革。这场帮扶实践,为我们观察新时代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

    支教老师送教座谈调研交流

    帮扶逻辑的转变,从“输血”到“造血”。观察这场帮扶实践,最显著的特点是突破了传统支教“送几节课、捐些物资”的简单模式。支教团构建的“三维赋能”机制——“云端教研”“主题工作坊”“教育诊疗”,形成了可持续的帮扶闭环。这种系统性设计,使帮扶效益从单点突破转向整体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帮扶团队特别注重“授人以渔”。如青年教师黄冰晖通过观察教案修改全过程获得专业成长,这种“过程性示范”比单纯的结果展示更具培养价值。当地教师自发成立“课堂创新研习社”,正是帮扶成效最有力的佐证。

    支教老师在上体育课

    据悉,支教教师打造的沉浸式课堂,展现了教育创新的另一种可能。将数学问题置于采茶场景,让科技史教学借助“历史盲盒”,这些教学设计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更巧妙地将学科知识与本土文化相融合。

    支教老师上英语课

    这种“在地化”的教学创新,既避免了“水土不服”,又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调查显示83%的学生最喜爱支教课程,这一数据值得深思:当教育真正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文化背景时,学习就会自然发生。

    移植七星小学“世界跳绳冠军”培养模式,帮扶连山一小、福堂镇中心小学建立标准化课程体系

    我们了解到,这场帮扶产生的涟漪效应正在扩散。连山县教育局将“组团送教”纳入年度重点,说明帮扶经验已获得制度性认可;支教教学方法通过“1+N”模式在村小推广,表明创新实践具有可复制性。更具深远意义的是,帮扶团队移植的“世界跳绳冠军”培养模式,帮助当地学校在广东省清远市花样跳绳比赛中包揽奖项。这一案例证明,优质教育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完全可以在特定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据统计,2022年以来,花都区教育局认真落实“百千万工程”教育帮扶工作,聚焦清远连山、连南及肇庆德庆教育发展需求,选定结对学校120余所,选派支教教师90名,捐款捐物153.4万元,消费帮扶超600万元,开展跨区域联合教研300余次,覆盖教师5500余人次,构建“云教研”平台,累计开展线上活动550场,共享精品课程资源包1200课时,惠及师生2.1万人次。

    暮色中,孩子们歌声清越。这歌声里,我们听到的不仅是当下的改变,更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未来回响。当帮扶团队撤离后,这些扎根红土的教育新芽能否持续生长?这或许是观察这场教育帮扶最值得持续关注的命题。

    文|记者 冷霜图|花教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