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碳足迹作为衡量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重要指标,日益受到重视。产品碳足迹管理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也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通过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量化管理,企业可以找准各环节减排空间,持续推进节能降碳改造,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强度,实现绿色转型。谁在碳足迹上更透明、更低碳,谁就能在国际贸易中掌握主动。
2023年11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对碳足迹核算标准、数据库、认证等重点任务作出部署,标志着我国正式全面推进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已明晰,未来,我们要在全球低碳浪潮中抢占先机,推动我国经济在绿色低碳之路上行稳致远。
统一、科学的核算标准是碳足迹管理的基石。当前,不同行业、不同机构采用的碳足迹核算方法不一,口径不一,不利于结果互认和对比,加快建立标准化的产品碳足迹核算体系十分重要。在国家层面,要建立健全碳足迹核算国家标准框架,明确界定核算边界、全生命周期计量规则、数据溯源机制及质量管控规范。要结合各行业特性,由行业主管部门会同协会、科研机构等制定重点产品的碳足迹核算细则,形成覆盖主要产品门类的标准体系。例如,山东省青岛市、烟台市等地结合出口需求,积极开展钢铁、纺织行业全流程碳核算,有效应对了国际绿色贸易壁垒。
有了核算标准,还需权威的认证体系来保证碳足迹结果的可信度,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碳足迹认证与标识制度势在必行。一方面,引入独立第三方认证机制,由具备资质的权威机构依据统一标准,对企业提交的碳足迹报告进行核查验证,合格授予产品碳足迹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统一的碳足迹标识标签。例如,江苏省通过第三方技术机构出具产品碳足迹核查报告,指导出口企业掌握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信息填报要求,增强了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建立严格监管体系,确保认证过程和标识使用的规范性。政府相关部门应对认证机构实行名单管理和资质审核,制定碳足迹认证管理办法,明确认证流程和要求。
推动产品碳足迹管理,企业是关键主体。企业既是产品碳足迹管理的责任主体,也是最大的受益主体。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必须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实现“要我算”向“我要算”的转变。政府要通过完善配套政策,从引导和激励两端发力,引导企业主动参与碳足迹管理。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增强企业自主参与动力。当越来越多企业行动起来,“要我低碳”将转化为“我要低碳”,全行业的减排内生动力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作者:段忠贤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