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国,每年新增的50万腹盆腔肿瘤放疗患者中,超过九成在承受放射性肠损伤的痛苦。近日,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的学生科研团队,研发出一种具有精准靶向功能的工程菌,这种“智能药囊”为解决临床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新启发,有望打破放射性肠损伤的治疗困境。
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这种由益生菌改造而成的“智能药囊”在酸性环境中会保持休眠状态,进入肠道后响应炎症部位pH值变化,定向释放PD-1激动剂和治疗性外膜囊泡,通过菌群调节与免疫干预的协同作用,为放射性肠炎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动物实验显示,该疗法可使模型小鼠存活率提升50%以上,同时能够显著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状态。
在谈到选题初衷时,现读大三的项目负责人扈梦圆说:“为了打破传统治疗手段的局限性,提高放射治疗病人的生活质量,我们在导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结合各自研究方向选定了这个课题。”扈梦圆现在负责放射性肠损伤相关症状、治疗、机制的探究,她非常感谢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鼓励我们大一就走进实验室,因此我积累了比较多的实战经验。”
负责工程菌设计的成员范和硕是团队里最年轻的成员,两年的实验室训练已经让他成了熟练操作手:“作科研要有自主性和自学能力,同时要非常注重学习实验技术,多向导师请教,多与师兄、师姐交流。”在工程菌制剂研发的关键阶段,他与团队成员连续驻守实验室,在指导老师的统筹下,团队突破了pH响应型载体材料的制备难题。
在八个人的团队中,每个人各司其职,他们将寒暑假、休息日利用起来,全力攻克科研难关。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团队融合生物医学、材料科学与合成生物学的优势,最终完成了从机制研究到工程菌构建的研发。
近日,团队的研究成果在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期刊发表,影响因子总和超80,同时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
“希望同学们的研究不仅仅停留于实验室。”该项目的指导老师胡林在谈到后期发展时,鼓励大家继续深耕放射性肠损伤的治疗,把实验室的成果转化成真正的临床治疗产品,造福放射性肠损伤的病人。
“团队建立了从分子机制到靶向干预材料设计再到动物验证的完整研究体系,为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新模式。”该学院副院长周光明教授肯定了团队的研究成果,“作为新一代放射医学人,期待大家继续发扬系统思维与创新精神,挑战更多的放射医学难题。”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通讯员 邢淑敏
校对 朱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