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程时雄 湖北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对驱动经济增长和重塑产业格局有重要作用。
低空经济的发展,催生无人机研发制造、航空技术、航空服务、航空物流等领域的升级。作为覆盖上中下游的完整产业生态,低空经济可带动全链条协同发展,实现现有产业整合和升级,还能带来社会成本的降低及资源配置的优化。比如,无人机物流运输将大大缩短到偏远地区的配送时间,城市空中交通有助于缓解地面交通拥堵。同时,无人机的广泛应用有利于发展新型工业和现代农业,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在工业领域,应用无人机巡检相较于传统人工巡检,工作范围更广、效率更高,还能有效降低安全风险;在农业领域,植保无人机精准投放农药及化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低空经济带来的技术溢出与产业升级的角度看,无人机技术可推动人工智能、5G通信、卫星导航等技术的融合升级,促进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
低空经济有利于促进就业与消费升级。新产业、新业态催生新职业,新职业开辟就业新空间。无人机产业规模水平持续提升,催生无人机驾驶员执照的考试潮,低空旅游刺激了对低空飞行员、地勤服务等岗位的新需求。同时,城市空中出行和低空运动渐成文旅消费新热潮,对于拓展新的消费场景、激发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有显著作用。
发展低空经济,各地不断探索实践,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其面临的一些挑战。作为新兴产业,低空经济产业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运营风险高。从技术突破、研发创新到产业落地有诸多不确定性,比如,技术创新与实际应用脱节,导致成果转化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规范低空经济发展的制度配套有待于进一步健全。针对上述问题,需多管齐下,充分激发低空经济的增长潜力。
为此,应完善创新体系,培育低空经济新模式。深化产学研协同机制,聚焦“卡脖子”领域,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保障创新成果的顺利孵化与广泛应用。拓展创新路径,利用新应用、新需求、新场景、新趋势,促进低空经济技术新突破。推进产业链整合,构建“研发—制造—运营—服务—再研发”的产业链闭环,对龙头企业适当给予政策支持、资源倾斜。
推进制度建设,完善低空经济新生态。改革基础设施建设模式,通过政企合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低空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低空设施的网络化布局。深化空域管理改革,利用技术优势构建全国统一的低空智能管理平台,实现空域动态监督与动态预警,从而实现空域的“分类划设,分级管理”。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出台完善与低空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低空设备的运营标准、适航标准、运营责任、安全规范。建立全国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同时积极与国际接轨,学习先进经验。
激发市场活力,助力低空经济新增长。在这方面,可重点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提升社会认知度,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展示低空经济在物流、医疗、救援等多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消费者对于低空经济的整体认识。提高低空经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贡献的发展路径,引导低空经济企业推广产品、建立口碑、拓展市场,从而实现差异化、多元化竞争。引导耐心资本与低空经济结合,实现政策激励和规范引导,保障低空经济长远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