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座城市需要看两个地方,一个是菜市场,另一个是书店。菜市场是城市生活的基础,书店则是城市知识的光芒。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颜值网红书店在昆明的街巷中蓄势生长起来。它们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销售场所,更融合咖啡、文创、艺术展览、讲座沙龙等多元业态,散发着独特个性。
坐落在盘龙区的C86山茶坊,由旧厂房、历史建筑改造而成,被赋予了新的文化价值。通过改造,C86山茶坊不仅保留城市记忆,还利用“文化+商业”模式盘活闲置资源,形成新的文化地标。一楼的璞玉书店内,10万余册书籍静静地展示着知识的力量,大家在这里或坐或立,被书中内容吸引着……
翠湖北路32号,一座5层约400平方米的灰色建筑,是昆明新晋文化聚集地“纸布石”。从石片、帛布到纸张,“纸布石”以文字传承的3个重要载体命名。它既是一家书店,也是一个生活美学的复合式空间,还是每个都市人的“城市会客厅”。
进入书店,仿佛开启一次以书籍为核心、充满惊喜的寻宝之旅。一楼,书籍与各种小玩意各占一半,带领到访者初步了解“纸布石”的核心产品与大致轮廓;二楼,瓦猫、甲马、手工铜等云南限定商品占领“C位”,紧挨着的是关于云南民族风俗、历史人文、城市旅行等的一系列书籍;三楼,专门留出书籍交换与借阅空间,设置了6个座位的自习室,为大众留出公共空间,提前预约可免费使用;四楼,作为小型“城市会客厅”,可以喝咖啡、听黑胶唱片;五楼是顶楼花园,目前还在装修中。
距离“纸布石”不远的橡皮书店,是昆明的老牌地标书店,以“小而美”闻名,集阅读、文创、住宿于一体。书店面积只有六七十平方米,却将每一个空间用到极致,通过迷宫般的欧式圆顶门将多个主题房间连接,每个房间装饰各异。
从丰富藏书,到周边产品,包罗万象;充满咖啡香、书香和木香的环境,给人一种沉稳、放慢脚步的力量。
位于文明街的东方书店,于1926年由胡适先生的学生、昆明人王嗣顺创办,1928年在原址复建。东方书店分为上下两层,饰以旧书桌、雕花木门、印花地砖、翠绿琉璃灯等,营造出复古氛围。墙上悬挂着林徽因、闻一多等名家的黑白照片,二楼还原了林徽因与汪曾祺的书房场景,读者可在此感受民国文人的阅读环境。
东方书店不仅是书店,更是昆明文化精神的象征。它与胜利堂、福林堂等历史建筑共同构成城市的文化肌理,吸引国内外游客探寻昆明的历史厚度与人文温度。
深夜的灯,为谁而亮?
深夜11点,城市沉入梦境,云纺24小时城市书房的灯仍为渴望知识的读者点亮。昆明通过建设24小时城市书房、社区书屋、酒店书房等新型阅读空间,推动“书香昆明”建设。这些空间提供免费借阅、数字阅读、读书会等服务,降低阅读门槛,使阅读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以润德书屋、老昆明杂书馆为代表的社区书店则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文化服务,成为邻里交流、文化活动的中心。这些空间通过读书会、亲子活动、非遗体验等,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文化传承。
截至目前,昆明通过引入社会力量,撬动社会资金近3.1亿元投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全市范围已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24个,其中12个入选全国、全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评比。它们共同为市民构建起多维度的文化消费场景,也让昆明变得更加温暖且充满人情味。(昆明日报 记者李思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