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程宦宁
如何让法治的种子在人民群众心中落地生根,让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信仰?
只有铭刻在人们心中的法治,才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为此,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人民法院开启了自己的探索与实践。
玉树市人民法院将“双语普法”融入工作日常,让法律知识不再枯燥难懂;在庭审现场以案释法,让警示教育更加深入人心;把普法工作搬进乡镇,让法治课堂惠及草原牧区;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让受众感受普法“私人订制”……
为破解牧区普法“真空地带”的难题,5月25日,玉树市人民法院积极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地熟、人熟、语言通的优势,组成宣讲团,深入到乡镇、牧区开展法治宣传和“送法下村”活动,围绕宪法、民法典、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开展针对性强、教育性高、受众面广的普法宣传活动,让法治宣传打通“最后一公里”,赋能基层治理。
安冲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代勒文青深有感触地说:“受限于文化程度、地理地域局限性,很多村民理解法律条款有困难。精通民族语言的普法工作人员将法律条款‘翻译’成通俗易懂的‘日常语’‘身边事’,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和记住法律知识,也更加明白在生产和生活中如何依法维权。”
时间回到今年三月初。
“咚!现在开庭!”随着一声清脆的法槌声,达某某涉嫌职务犯罪一案在玉树市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全州30余名两级院刑检部门检察官、纪检干部、公职人员现场旁听,有效提升以案释法效果。
玉树市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洪洋说:“案件是鲜活的法治‘教科书’,庭审是生动的普法‘公开课’,有针对性地邀请各机关工作人员旁听庭审,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庭审在预防职务犯罪方面的警示教育作用,进而实现了把‘身边的活教材’做成‘最好的教科书’的目的,有效达到了处理一案、警示一片、规范一类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