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生物物理学家施一公教授来到深圳外国语学校(集团)高中部“梧桐大讲堂”,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西湖实践》为主题,为师生带来一场知识与智慧交织的思维盛宴。

西湖大学副校长、国强讲席教授、工学院院长仇旻一行,中国人民大学生物信息学、机器学习、应用数学教授龚新奇一行,深圳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成员王汝津,市招考办主任肖伟峰一行,市教育局校外培训监管处处长杨柳,中科先进院实验学校校长江涛一行,深外(集团)党委书记何石明,校长范永泉,副校长黎勇、光磊及高中部行政干部出席活动。
据悉,施一公是我国杰出的生物物理学家,这位1985年保送清华、1995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学位的生物物理学家,曾以知名学者的身份声蜚国际科学界,2008年施一公回国推动清华生命学科跨越式发展,随后又离开清华,创办中国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
施一公分享了自身的求学、科研、教学及管理经历,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西湖实践”这一主题,从西湖大学的创立背景切入,畅谈西湖大学在新型治理体系、人才引用机制、科研战略布局、原创成果产出、特色育人机制、培养特色策略等方面的建设。“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高等教育实现普及化,各项科技指标已开始领先世界,但尖端科技实力仍处于第二梯队,强而不尖是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迫切需要从源头出发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施一公说道。
施一公认为,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重要结合点,其处在变革的最前沿,被视为国家崛起的引擎,推动着世界上诸多最具创新性的研究,在人类科技发展、文明进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所国家重点支持、由社会力量举办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立足于“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定位,致力于集聚一流师资、打造一流学科、培育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正是探索大学如何为国家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贡献的生动实践。

高校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强烈社会责任、宽广国际视野、扎实学科基础和卓越创新能力,这是西湖大学的答案。施一公希望,有更多品德优良、志向远大、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学业优秀、基础扎实、有好奇心与创新潜质,身心健康、适应性强、有同理心且开放包容的学生进入西湖大学深造,在西湖大学的专业指导和文化浸润下,成为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引领者。
全面介绍西湖大学的基本情况后,施一公与现场的深外学子进行了互动,同学们就招生要求、课程安排、专业选择、学习方法以及如何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等问题进行提问,施一公一一详细解答,并赞扬深外学子的思想有深度:“果然与众不同。”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之大。施一公院士的博学与智慧频频赢得全场师生热烈的掌声。相信这场思想的交流将会在深外学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激励他们勇攀科学高峰,向着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奋力前行。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通讯员 韦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