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资阳融媒】
在资阳市雁江区保和镇晏家坝村,一座由明清老宅改造的川剧展示体验中心内,锣鼓声与高腔唱段穿透斑驳的木窗棂,引得游客驻足。这里的负责人张诒,刚刚获评2024年度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
从濒临失传的川剧“资阳河”流派守护者,到接待游客超万人次的非遗体验基地创建者,这位扎根川剧“资阳河”流派传承的乡村文旅带头人,用十年躬身实践,在古村落的青瓦白墙间搭建起一座川剧活态传承的桥梁,让百年非遗唱响乡村振兴新韵。
古村搭台 老戏新生
漫步于晏家坝村的青瓦白墙之间,晨雾缭绕的巷陌深处,振声川剧展示体验馆的朱漆大门悄然静立。鎏金匾额在朝晖中泛起琥珀色的光晕,“振声”二字宛如老生开腔前的顿挫,积蓄着百年气韵。

振声川剧展示体验馆。
轻推门扉,木质幽香裹挟着时光扑面而来——陈列的川剧盔帽、戏服犹带铿锵锣鼓的震颤,与墙上排列的各式脸谱交相辉映,近三百载“资阳河”流派的兴衰荣辱,在光与影的褶皱间缓缓苏醒。这座由明清老宅改造的川剧展示体验中心,如今已成为资阳非遗传承的“活态课堂”,吸引超1.5万名游客体验川剧妆造、锣鼓演奏等传统技艺。
青石板天井里,研学学生的嬉笑惊飞了梁间春燕。川剧展示体验中心内,张诒正手持脸谱模板,向20多名雁江一小的学生讲解勾画技巧:“红脸关公忠肝义胆,白脸曹操奸诈多疑……”孩子们蘸着颜料,笔下五彩斑斓的脸谱逐渐成形。

研学学生。
这样的鲜活传承,正应和着窗外古建筑的呼吸韵律。2021年,保和镇晏家坝村修复明清古建筑群,张诒一眼相中古宅与老戏台的格局。“古戏台配川剧,这才是文化该有的样子!”他带着剧团进驻,将老宅改造成川剧展示体验中心。
为了让“老古董”接上地气,川剧展示体验中心推出“四馆联动”模式:文化展示馆讲述“资阳河”流派近三百年兴衰,研习馆开设脸谱绘制、唱腔体验课,老茶馆品茗赏戏,体验馆(摄影)则提供“一秒变角儿”的沉浸式体验。
四馆各展所长形成闭环体验,让游客在身临其境中读懂川剧密码,在互动参与中种下文化情结。这种“可穿可演可带走”的体验模式,令该馆先后斩获“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遗体验基地”和“2023年全省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殊荣,不仅为游客打开了感知传统非遗的窗口,更通过“深度体验撬动二次消费”的留客之道,让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
在晏家坝村,川剧展示体验中心正以文旅融合为引擎,催生出“老戏新唱”的产业生态:村民将祖宅改造成茶馆,返乡青年打造特色民宿,非遗传承人开发“盖小碗”文创产品……青瓦飞檐下,传统非遗通过创造性转化,让游客住下来、玩起来、带得走,真正形成文旅造血机制,在乡村振兴画卷上挥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匠心育苗 薪火相传
然而,这座焕发新生的古戏台背后,鲜少有人知道,七年前的振声川剧团连一套完整戏服都凑不齐。
“小时候看戏班演出,只觉得稀奇;长大后发现,川剧早已融进家族血脉。”1982年出生的张诒,成长于川剧氛围浓厚的家庭。外公与父亲常奔波于城乡戏台,而他则在南郊乐园的老戏班旁驻足,听着铿锵的锣鼓声,度过了无忧的童年。
“最年轻的演员都50多岁了,观众席上清一色白发人。”张诒回忆起2014年在东门大桥下偶遇老戏班的情景,仍觉刺痛。彼时,资阳国营川剧团已解散近30年,“资阳河”流派仅存的老艺人如风中残烛,民间剧团入不敷出,看着台前白发苍苍的演员与台下同样年迈的观众,张诒第一次感受到传承的紧迫。
2016年,得知舅舅陈建国的建国川剧团因演员老化、收支失衡而难以为继、川剧“资阳河”濒临失传时,他毅然接过衣钵,注册成立了资阳市雁江区振声川剧团,将民间老戏骨们重新集结。这支平均年龄超50岁的队伍,成为他传承之路的起点。

非遗体验基地。
然而,现实困境接踵而至:剧团仅有1套旧戏服,缺乏固定场地,演出常需外借演员;观众席上难觅年轻人身影,传统剧目面临失传风险。“不能让川剧只活在博物馆里。”带着这份信念,张诒开启了一场“破圈”实验。
在市、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张诒将戏台搬进乡镇、社区、学校,先后组织演出活动80余场,覆盖观众超3万人;在雁江区玉柴学校、雁江区第一小学(东区)等四所学校创立川剧“资阳河”流派小戏苗培养基地,每年选拔多名学生,由老艺人们传授基本功与打击乐技艺;更将触角伸向高校,在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成立的戏曲社团,吸引更多大学生走进川剧、了解川剧。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播下种子,静待花开。”站在古戏台上,张诒望向天井中嬉闹的学生们。他知道,这些孩子中或许不会诞生专业川剧演员,但只要他们记得勾绘脸谱时的颜料色彩、高腔中的沱江韵律,“资阳河”的文脉就永远不会干涸。
记者手记
在晏家坝的暮色中驻足,老戏台的雕花木檐下,川剧展示体验中心播撒文化火种,借文旅融合打通市场血脉,让“资阳河”从老资阳人的回忆映射到鲜活的体验基地。当“小戏苗”们用稚嫩嗓音唱响百年曲牌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非遗的延续,更是一个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样本——唯有将传统的根深扎泥土,让创意的枝叶触摸云端,文化传承才能真正“活”起来。
实习记者 刘思圆 全媒体记者 陶思懿 彭晓君 赵梦婕 冯柏瑞 王仲杰 舒晶
本文来自【资阳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