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评论|绝不允许“伪农技骗局”收割农民韭菜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1 17:14:00    
  •    “农业研究所专家”身着白大褂在农药架前侃侃而谈,“农大毕业生”声情并茂讲解“农技妙招”,“助农团”成员倾情演绎“为农民谋福利”……乍一看这些短视频,您可能还为这些“专业人士”的“情怀”和“热忱”所感动。可谁能想到,这些看似高大上的“农技专家”,竟全是靠虚假演技包装出来的“冒牌货”!近日,央视新闻曝光的“祥禾农资总店”等案例,揭开了短视频平台“农技闹剧”的冰山一角。

      翻看这些“农业达人”的账号,简介吹捧得天花乱坠,实则对农业知识一窍不通。他们把专业身份变成可复制的“人设模板”,把农业知识变成可编排的“剧本台词”,把农民对技术的信任变成可变现的“流量资源”。这些神乎其神的所谓“助农”,实则是披着公益外衣的商业欺诈。这些骗局早已不是个别主播的道德失范,而是一场有组织、有套路、有产业链的“精准收割”,形成了一条“造假——引流——变现”的完整产业链。它撕开的,不仅是农业知识传播的信任裂缝,更是流量时代商业伦理的崩塌。

      假农技专家泛滥成灾,短视频平台难辞其咎。从“祥禾农业”旗下1000多个账号的“矩阵式”运营,到“祥禾助农团”新人设账号的“批量生产”,再到实地调查发现的“店铺空壳”“人设造假”,平台对账号资质的审核几乎形同虚设。追求利益至上的流量算法,让平台从“信息中介”沦为“骗局帮凶”。有效切断平台的流量利益通道,必须强制实施资质认证,注重内容先审后发,推进算法调整,打击“矩阵号”黑产。要让平台明白,流量不是“免死金牌”,任由假专家在其地盘上收割农民血汗钱,其就是妥妥的“共犯”。

      这些骗局的蔓延,也暴露了监管的失责失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农资产品不得虚假宣传。祥禾农业们之所以肆无忌惮,源于“表演式科普”成了灰色地带的“护身符”,法律难以精准打击。撕破虚假画皮,监管必须坚决亮剑。要对农资产品建立“生产——销售——效果”数据库存,实行全链条溯源。要严惩虚假人设,顶格处罚虚假宣传和诈骗行为。要联合农业、市场监管、网信等部门,对各类坑农害农行为严厉打击。绝不能等到农民“血本无归”时才行动,必须主动出击,让作恶者“被罚到倾家荡产”。

      食盐杀虫、白醋增产、啤酒当叶面肥……这些毫无科学依据的“土方子”,被包装成“农资店绝不会告诉你的秘密”;用“不用就亏了”“专家推翻自己”的套路,先制造焦虑,再收割流量。假农技专家之所以猖獗,一个重要原因是真专家的声音被淹没,真技术的传播渠道被挤压!让科学回归田野,让专业成为主流,必须重建技术推广体系,让真正的专家站到C位。要倾力打造官方农技平台,推动农技人员下田,强化资源倾斜支持,重塑农民对技术的信任。农业、农村和农民,从不需要“演员专家”,而是“泥腿子专家”。

      农民之所以被“假专家”收割,在于对农业技术的真实需求。他们渴望通过科学种植提高产量,却因信息不对称,容易上当受骗。最大限度地避免被假专家乱象伤害,提升其辨别能力也是治理的关键一环。要深入开展“短视频防骗课堂”,让农民擦亮眼晴,警惕“权威话术”陷阱,变“被动受骗”为“主动识破”。要建立“农民互助监督”机制,鼓励农民相互分享“踩坑”经历,提升防御意识。要曝光“假专家”黑名单,让“骗子”无处遁形。躲坑避雷不能全指望别人,被割过一次“韭菜”,也要学会“吃一堑长一智”。

      农业是国之根本,假农技专家的疯狂敛财,本质是一场对“三农”底线的公然践踏。任何把农业当“提款机”、把农民当“韭菜”的行为,都该被钉在耻辱柱上。正本清源,必须让平台“守住门”、监管“挥好剑”、技术“扎下根”、农民“擦亮眼”,这是对土地的敬畏,更是对农民的尊重。是时候让“假专家”们滚出农田了——因为这里,容不下半点虚假,更容不下对农民的半分欺骗!(图片来源:央视财经)

    (来源:内蒙古观察 作者:任国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