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日,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出租车蓄车区智能化改造项目正式投入运行。受访者供图
本报讯 记者张阿春报道 7月1日,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出租车蓄车区智能化改造项目正式投入运行。通过优化车道布局、增设智能调度系统及建设“司机之家”,彻底改变了以往出租车“大排长龙”、司机长时间困守车内的状况。
据介绍,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改造后的蓄车区将原先的单一长队调整为多条平行车道,并引入智能调度系统。出租车进入蓄车区时,入口处的电子屏会引导车辆进入指定车道有序排队。停车后,司机可立即熄火离车,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车不能熄火、人不能离车”。系统通过车道两端安装的2组摄像头自动采集车牌信息,严格按车辆进入顺序分批次放行至前方发车区。每台车的运行数据均被记录,确保公平调度。
“此前,该区域仅能容纳150台出租车,车辆常常积压至外围道路;如今通过科学规划,停车量增加至240余台,数量提升超50%。”沈阳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队桃仙机场执法大队大队长刘国军介绍,这一改造显著提升了蓄车区容量,同时设计了应急车道,临时有事的司机可以通过应急车道驶离。
与蓄车区改造同步投用的还有新建的“司机之家”。这一建筑面积超200平方米的休息区可同时容纳50至60人,内设配餐间、饮水机、电视及男女卫生间,并提供盒饭、方便面等餐饮服务。
“以前排队时上个厕所都着急忙慌,怕耽误后车行进,现在能踏实吃顿饭,还能看看电视,真是贴心!”多位出租车司机在排队时离开车辆,在新建成的“司机之家”体验了就餐、如厕和休息之后,都感受到工作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
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出租车蓄车区的焕新,从“排长龙”到“智能调度”,从“困守车内”到“司机之家”,此次改造聚焦机场等客出租车司机长期反映的“如厕难、就餐难、休息难”问题,通过优化流程、智能管理及配套服务升级,不仅是硬件升级的典范,更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