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非遗“遇电”活力十足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21:28:00    
  • 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一幢幢小木楼依山而建,一批批游客沿着小道走进银饰、蜡染、刺绣工坊,深度体验非遗技艺。在这里,累计有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入驻。

    南方电网贵州凯里丹寨供电局工作人员走进国春银饰了解用电需求。杨启志 摄

    近年来,贵州电网公司结合本土非遗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制定供电方案,扩宽产品销路,不断推动传统非遗产业迸发新活力,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暮春时节,走进丹寨县国春银饰加工厂,一片繁忙景象,电脑设计图纸、电炉熔银、机器自动雕刻……一件银饰产品的诞生,已实现全流程的电能化生产,效率和质量都得到大幅提升。

    “就拿最基础的熔银来说,以前这个工作只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才能做。现在,电炉温度是恒定的,只需根据熔银情况调节,很简单方便。”国春银饰负责人王国春介绍。

    银饰生产,电力是基础保障。“我们每个月会进行一次上门服务,帮忙检查用电线路、设备,并提出整改方案。”贵州电网公司凯里丹寨供电局龙泉供电所副所长龙庸权介绍,2023年以来,先后投资335万元、305万元,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各1条,提升供电可靠性。

    目前国春银饰就业人员达40余人,2024年综合产值约1500万元,生产银饰3.5万件。其中,返乡就业人员居多,家住丹寨县南皋乡排寨村的杨昌华就是其中一位。“我现在一个月有5000多元,下班就能回家,比在深圳打工好。”杨昌华说。

    返乡创业的蓝锦染艺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义苹,也于2021年把蜡染工坊搬到了卡拉村。“这边有政策支持,并且供电稳定,靠近景区,很适合我们发展。”张义苹表示。

    定期检查配电房仪表运行。杨启志 摄

    有了充足稳定的电力护航。如今,卡拉村走上了一条集约化、生产化、特色化的产业发展道路,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其中国春银饰用电量由2019年的6万多度,增长到2024年的43万多度,增速超7倍。

    4月8日,贵州电网公司精心挑选12款银饰产品上线南网商城,助力银饰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消费者只需登录赫兹乐购小程序,找到丹寨银饰专区就能下单选购心仪产品。

    “依托贵龙省域帮扶平台,我们积极与南网互联网公司展开合作,成功签订合作协议,将丹寨县的银饰引入了南网商城。”贵州电网贵龙创新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产品销售部副总经理陆艳红说。

    得益于供电的稳定可靠,卡拉村的银饰、蜡染等企业还开起了直播带货。以国春银饰为例,该企业平均一场直播销售额达1.6万元。2024年,国春银饰销售额累计达1200万元,销售产品约3万件。

    贵州电网公司积极拓展线下销售渠道,今年1月,组织开展乡村振兴供电助力非遗产品展销活动,丹寨银饰、蜡染等产品销售额超2万元。

    目前,贵州电网公司已在帮扶特色产品区,设立丹寨非遗文化线下体验专区,里面集中展示了27件银饰精品,涵盖拉丝壶、拉丝杯、项链等多个类别,款式多样、工艺精湛,引人驻足观看和购买。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做好消费帮扶工作,严格把好产品质量关,线上、线下协同推进,拓宽丹寨银饰的销售渠道,努力提高销量,为当地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陆艳红表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赵相康

    编辑/黄若佩

    二审/曹雯

    三审/黄蔚 陈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