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听潮TI,作者 | 许雯雯,编辑 | 张晓
重回钉钉不足一个月,无招在内部烧起的“火”还在不断蔓延。
月初,钉钉开始严抓考勤,按社交媒体上员工的爆料,无招要求钉钉回归创业作风。网传通知里,钉钉的员工们要开早会、晚总结、下午13:15后要进入工作状态、上班时间不能玩手机看微信......
这些,还只是前菜。
据36氪最近报道,无招回归以来,已经掀起了一场从产品设计、排查,到整改的内部变革。
具体来看,无招重新定义了钉钉的第一优先级,即产品、客户体验——目前他的一个要求,是所有的产品和设计师,对产品体验链路进行全面排查。
这一要求下,钉钉原先的商业化落地路径也在变。一位钉钉员工表示,无招同时也在要求,员工要对钉钉所有的付费路径进行调研,上周,钉钉已有几个产品功能下架整改,多个付费墙已被下线。
基于上述变化,接下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钉钉处于持续动荡和变革态势,将是大概率事件。
当然,变革本身没那么可怕。
跳出钉钉的单一视角,成熟公司或者成熟公司内的成熟业务,最危险的情况往往有两种:一种是不变,大多数情况下意味着故步自封、意味着陷入了舒适区;另一种是巨变,因为会放大风险,增加不确定性。
钉钉现在呈现出的变化,某种程度上处于“中间态”——无招回归以来的动作虽然足够凶猛,整体来看也还处于战略纠偏的合理范围。
但“变”的讯号释放地如此强烈,无疑也为钉钉接下来的走向,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推翻与瓦解:叶军“否认”无招的四年
以2020年无招被调离为界,钉钉呈现给外界的是两个不同定位、不同方向的应用。
那之前,钉钉是阿里内部为数不多靠产品导向走出来的产品,目标客户群体是中小企业。
早些年,无招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过这两点。
他说,钉钉的使命是要把阿里的工作方式带给中国的千万中小企业;他也说,希望证明阿里可以改变自己的基因,并在一个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也取得成功,“钉钉越来越产品导向,这跟阿里之前的基因可能是不一样的。”
但随着钉钉规模越做越大,阿里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钉钉可以成为带动云业务增长的另一条曲线。
比如2017年以后,政策+市场红利下,政务云引领云计算市场新一轮激战,钉钉帮阿里云卖云的作用逐步体现出来。2017年,浙江省政府为推动“互联网+政务”“最多跑一次”改革,将全省上百万公务员都纳入了钉钉系统。
后来,代替无招成为钉钉CEO的叶军在与媒体交流时提到,很多企业是因为用了钉钉才用了云,他把这叫做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
也是从那时开始,钉钉的to B基因开始变得更强,和阿里云的融合、协同速度加快。
到2020年下半年“云钉一体”战略提出时,钉钉的定位、目标客户、战略优先级都变了。当时叶军有个比喻,“俗话说飞行中换引擎,我们是在航行中掉了个头,至少掉了90度。”
具体来看,叶军接过无招的权杖后,基本上推翻了无招时代的一些策略与主张。
比如无招向来希望钉钉能服务更多中小企业,但叶军很快把重心放到了中、大企业上。
他后来找来了在政企大客户服务经验上更丰富的库伟担任COO、组建了“A1000团队”,为各行各业前一千家中大企业提供服务、2020-2021年,钉钉团队中,服务大客户的员工占比来到了20%。
这也是无招被调离钉钉的原因之一。“当年集团要云钉一体化,我只能离开。”2023年无招在接受腾讯深网采访时如此说道。
他说,“公司的目标客户变成了各种大企业,而钉钉的使命一直是为中小企业而生的,在战略方向上我和集团有些不一致。但钉钉始终是集团的,以集团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
叶军一定程度上也否定了钉钉早期的规模化路线。“我觉得从策略层面来看,当时做规模、to C这件事情,短期讲是没问题的,至少让钉钉业务起来了,但从长期看确实没想清楚。”叶军后来这么说道。
这对应的是,叶军主导后,钉钉的核心指标也从DAU切换成了收入、活跃企业数等等,加速商业化进程。
无招动刀:对内拧紧螺丝、对外暗访
去年11月14日,钉钉披露,阿里2025上半财年(2024年4月1日-9月30日)统计周期,钉钉ARR(年度经营性收入)突破了2亿美元。
不过这时的钉钉也在变得越来越臃肿,它某种程度上回到了阿里最擅长的运营逻辑,而不再是无招想要的产品导向。
去年6月,叶军在微信朋友圈吐槽百度搜索,称“10条结果都是广告”,他同时还吐槽了自家产品,“钉钉搜索体验更差,必须先改变。”
钉钉这几年的叙事也早也不是to C而是to B,但去年9月,钉钉又上线了钉钉365会员,面向普通用户收费。
不过如今,随着无招的回归以及紧锣密鼓地掀起新一轮内部变革,钉钉显然又在重新推翻过去几年叶军的一些策略。
具体来看:
第一,在内部管理上拧紧螺丝,将早些年个人强硬的管理风格重新带回钉钉。
钉钉近期严抓考勤,鼓励员工在社交场合主动推广钉钉,例如添加微信时可以说“不好意思,我只有钉钉”,等等动作,其实就有早些年的影子。
晚点LatePost曾报道,在钉钉内部,有员工认为无招是个“理想主义的疯子”,他脾气暴躁,对产品要求极为严苛。他也曾逢人便推荐钉钉,甚至包括包子摊老板、幼儿园家长、记者等等。
钉钉内部也在变得越来越卷。社交媒体上,有钉钉的员工透露,钉钉现在要求早9晚11,公司每晚10:30还会巡楼看谁已经走了。
这同样有钉钉早些年的影子。
据媒体报道,早些年拼多多有段时间定点挖阿里的人,但最喜欢钉钉的人,因为不嫌弃拼多多的工作强度。甚至有个段子是,拼多多看中一个钉钉的人,怕他临时反悔,于是先和对方打招呼说多多的强度大,钉钉的人听完哈哈一笑,你们这强度比钉钉差远了。
第二,钉钉大有放慢商业化步伐,重回产品导向之意。
按36氪的报道,重回钉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无招要求所有的产品和设计师对产品体验链路进行全面排查。
一来是排查产品体验,对每个产品功能,钉钉都要求梳理N个最小的场景。比如在基于电脑、手机端以及多种网络环境下,对用户登录、企业创建、发起群聊等基础场景进行排查。
二来是以“暗访”的形式拜访客户,吸收意见。
媒体报道中提到,业务部门在汇报工作时,曾为无招提供过客户调研名单,但无招并未完全参考。“前线一些leader都慌了,都在打听无招去了哪些企业,客户都说了什么,听说有些客户吐槽得挺狠。”有员工如此表示。
针对商业化,钉钉也在动刀。据36氪报道,无招如今要求对钉钉所有的付费路径进行调研,模拟客户视角,摸清一个企业从入驻、到用起来、到用得深,中间一共有多少付费墙,同样要与竞品做对比展示。据悉,本周钉钉已有几个产品功能下架整改,多个付费墙被下线。
钉钉的AI焦虑:协同办公新变局下,如何再赢一次?
阿里重新召回无招,以及无招快速在内部掀起治理风暴,原因不难理解。
面向AI时代,阿里已经摆出了全面拥抱、大力投入的姿态。面向C端以及B端,阿里都需要关键入口。
to C的夸克和to B的钉钉,需要成为两把尖刀。
从这一角度看,无招的回归和吴嘉被委以重任,本质上是两个一致动作:
无招是最熟悉钉钉,同时带领钉钉崛起的关键人物;吴嘉对夸克而言同样如此,有接近阿里核心决策层的人士向媒体透露,吴嘉实阿里内部少数带队做成过“大C端产品”(夸克)的年轻高管。
只是相比之下,在推进“AI to B”的过程中,钉钉的迫切程度显然更高。传统SaaS要想不被颠覆,唯一的出路就是拥抱AI、被AI重构。
目前中国有95%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大家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用到钉钉、企微和飞书此类协同办公平台时,本质上是为了提效。
但对平台而言,中小企业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长尾场景丰富、多元且复杂,通过PaaS化来满足大家的非标准化需求,也就成了主旋律。
钉钉过去几年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全面PaaS化。
这同时意味着,AI浪潮袭来时,钉钉们面临的AI变革,不仅是基于SaaS应用的AI化,也是整个SaaS平台生态的AI化。
过去两年里,从钉钉到飞书再到企微,大家其实已经在加速接入大模型,以追赶这波浪潮。
比如早在2023年,钉钉就接入了通义大模型,后来面向生态伙伴提出了AI PaaS,称有17条产品线、55个场景接入大模型,还发布了“斜杠”。同时钉钉还率先在业内尝试大模型收费。
OpenAI推出应用商店GPT Store后,钉钉去年也紧跟着推出了“AI助理”市场,打造AI助理的分发和交易平台,目标是在未来三年里在钉钉上孵化1000万个AI助理。
再到去年6月,钉钉又宣布开放底层模型,除了已接入的通义大模型,MiniMax、月之暗面、智谱AI、猎户星空、零一万物和百川智能6家大模型厂商也接入了钉钉。
相比之下,尽管落地大模型的时间跟钉钉相差无几,飞书和企微整体的动作并不激进,至少不像钉钉那样保持着频繁的动作和热度。
比如同样在2023年底,飞书宣布在7.0版本中搭载了“飞书智能伙伴”等系列AI产品,“智能伙伴”是飞书中内置的一个类GPT功能,用户以对话形式向其布置任务。
飞书的这种“松弛感”,某种程度上与其判断相关。
“2023年行业对AI‘过于上头’,但没有起到符合预期的效果,好像每个人都觉得AI马上就可以取代员工了,结果到现在大家还在加班,什么也没取代。”去年9月,飞书CEO谢欣如此说道。
他同时提到,AI在办公场景很有潜力,但不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很大变化,“现在大模型把互联网上能拿到的知识基本学完了,所以针对C端已经能把问题回答得很好了;但一旦涉及到公司里的具体信息,它又回答不上了。所以相比C端,我觉得大模型在B端的应用还是在初级阶段。”
当时的飞书未来无限大会上,飞书发布了全新的多维表格、低代码平台等系列业务工具产品。
但无论是动作更频繁的钉钉,还是目前看下来稍显松弛的飞书和企微,大家的不同姿态,恰恰说明了这场AI变革的未知性————所有玩家都知道潮水的方向,只是具体该怎么到达,都还在摸索。
他们同时也不得不提防新的竞争对手。
去年4月,金山办公发布了面向企业的“WPS AI“和”WPS协作“,后者包含了消息、视频会议、邮件、日历等工具,补全了全套协同办公产品矩阵。
当时的发布会上,金山办公副总裁王冬表示,“过去我们把更多时间放在文档格式上了,忽视了协同办公,今天我们算是把消息聊天、会议、邮箱这些功能补全了。“
再到今年3月30日,2025金山办公合作伙伴大会上,金山办公还针对企业业务升级推出了未来5年的渠道战略,称要建设销售、服务、续费一体化的合作伙伴体系,加码企业级AI办公市场。
依托在文档侧积聚下来的长足优势,金山办公杀入协同办公赛道,客观上也有望挑战钉钉、飞书、企微们的地位。
尤其是在当下,当大家的探索方向统一加速从定位员工智能助手的AI Copilot向更高级别的AI智能体演进,新一轮的角逐,既拼产品体验、也拼速度、还拼节奏、更拼战略方向。
越是在这种时刻,钉钉越是应该丢下过去的包袱,比如要赚到多少钱、要拿下多少大KA,等等。
而从过去这半个多月的变化来看,迎回创始人无招后,钉钉已经把焦虑和野心都写在脸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