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网络“医托”顽疾该治了!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18:41:00    
  • 铲除网络“医托”灰色产业链,不仅需要监管部门的雷霆手段,更需要技术创新的精准赋能、医疗机构的主动担责、患者群体的理性觉醒。

    图源:国家疾控局网站文件截图

    云南网评论员 许芸翡

    在搜索引擎输入“某某病的治疗”,排名首位的“权威医院”实则是网络“医托”的诱饵;加入病友群后,群内治愈患者的现身说法,背后是上百人团队的话术库支撑,不少病急投医的人可能都掉进过网络“医托”的陷阱。近日,国家疾控局等3部门联合发布医疗卫生领域《2025年国家随机监督抽查计划》,首次明确打击网络“医托”等新型违法行为,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和医疗秩序治理。

    网络“医托”是传统“医托”的线上变种,通过互联网平台(如社交媒体、搜索引擎、医疗论坛等)伪装成患者、医生或医疗顾问,以欺诈手段诱导患者到指定医疗机构就诊或购买医药产品,并与相关机构形成利益分成的非法行为。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的发展,网络“医托”犯罪越发猖獗。

    从媒体曝光查处案例来看,网络“医托”的隐蔽性远超传统“医托”,且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此前,深圳市龙岗区警方侦破一个涉医诈骗案件,犯罪团伙把普通民营医院包装成拥有“名医”的“三甲医院”,通过搜索竞价排名寻找病患对象,再雇用没有行医资质的“医生”诱导其接受高收费治疗,甚至开出许多对病情毫无作用的药物,从而达到敛财的目的。更有甚者,通过AI生成虚假专家形象、伪造治愈案例,在短视频平台以医疗科普名义引流,最终将患者导向合作诊所。这种“线上问诊、线下宰客”的模式,使患者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陷入医疗陷阱。

    网络“医托”的肆意横行,是多种社会顽疾共同滋生的恶果。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其提供了隐蔽性极强的生存土壤。在搜索引擎、社交平台、短视频等各类场景中,大量经过专业话术培训的“虚拟患者”,按照精心设计的剧本,对患者进行情感营销,令人防不胜防。而监管的滞后性,更是助长了网络“医托”的嚣张气焰。部分网站为追求经济利益,对医疗广告审核敷衍了事,甚至为“医托”提供技术支持,使得网络“医托”灰色产业链得以野蛮生长。追本溯源,医疗资源分配失衡才是问题的关键。长期以来,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于三甲医院,患者面临挂号难、候诊久等困境,对便捷就医渠道的需求日益迫切。网络“医托”正是抓住这一痛点,以“专家号不用等”“一对一VIP服务”等极具诱惑的话术为噱头,吸引患者上钩,成为其行骗的核心“卖点”。

    “在线医生”的嘘寒问暖成为精心设计的陷阱,“病友群”的一致好评实为AI操控的假象。患者经济受损、健康受到威胁,折射出数字时代医疗监管体系的深层变革需求。此次《2025年国家随机监督抽查计划》首次将网络“医托”纳入监管范围,填补了相关制度上的空白,同时释放出明确信号:在数字医疗狂飙的时代,监管利剑必须与技术创新同频共振,根治网络“医托”需多管齐下。医疗资源优化是治本之策,解决患者看病难、等待长的问题,推动互联网诊疗规范化,鼓励公立医院开设线上问诊平台,用“正规军”挤压“黑医托”生存空间,才能从源头减少对网络“医托”的依赖。除此之外,充分利用好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识别虚假医疗信息,对高频推荐民营医院的账号实施预警;加大对网络平台搜索引擎的监管力度,一旦发现有网络“医托”的存在,对平台方和犯罪团伙进行严厉的惩处,倒逼平台不敢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然,医疗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应加强科普宣传,在官网显著位置公示互联网诊疗资质,帮助患者识别骗局。

    以《2025年国家随机监督抽查计划》为契机,扫除网络“医托”灰色产业链,需要监管部门的雷霆手段,更需要技术创新的精准赋能、医疗机构的主动担责、患者群体的理性觉醒。只有让每个患者不再因信息迷雾堕入陷阱,让医疗回归救死扶伤的本质,才能稳稳托举起人民健康。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