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俄乌冲突的外交活动近期突然活跃起来。8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美国阿拉斯加会晤;三天之后的8月18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和欧洲七名领导人应特朗普政府邀请前往华盛顿会晤,就俄乌问题进行商讨。会晤刚结束,特朗普就表示,他力促普京和泽连斯基面对面会谈。特朗普和欧洲一些领导人认为,俄乌首脑会晤可能就在未来一两周举行。但从现实情况看,俄乌首脑会晤并不容易实现。

美国东部时间8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和多名欧洲领导人在美国白宫举行多方会晤(图/新华社)
阿拉斯加会晤
8月8日,特朗普突然宣布,他将在8月15日和普京举行会晤。在此之前,特朗普曾给俄罗斯定了“最后期限”,称如果俄罗斯不与乌克兰停火将面临严重后果,这个最后期限正是8月8日。所以,特朗普在这一天宣布与普京会晤,就意味着形势有所变化。
15日,普京在十年之后第一次踏上美国领土阿拉斯加,和特朗普举行了高调会晤。双方会谈时间超过两个半小时,之后特朗普和普京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发表了声明,但没有接受记者提问。
这次会晤,从根本上说,并没有取得明显进展。当然,双方会谈的气氛良好,进行得比较顺利。其结果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点,普京是这次会谈的赢家。用普京回到莫斯科后的话说,俄罗斯成功地向特朗普政府解释了俄罗斯的立场和所关切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普京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过去三年多,西方一直在努力孤立俄罗斯、孤立普京。但这一次,普京直抵美国领土,且受到美国总统的高规格欢迎,轻松瓦解了西方的孤立。
第二点,特朗普的立场有了明显变化。会晤前,特朗普一直说要促进俄乌停火,促使“停止杀戮”,即停火优先;而俄罗斯的一贯立场则是,需要从根源上解决俄乌冲突,即先达成和平协议才会停火。阿拉斯加会晤之后,特朗普表示,他认为可以先达成和平协议。乌克兰和欧洲对此比较紧张,好在,特朗普之前就答应会和乌克兰、欧洲沟通,并邀请他们的领导人到华盛顿会谈。
白宫“大会晤”
8月18日,泽连斯基和欧洲七名领导人应邀到白宫,和特朗普举行会晤。欧洲七个领导人分别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北约秘书长吕特、德国总理默茨、法国总统马克龙、英国首相斯塔默、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和芬兰总统斯图布。美、乌、欧三方能否在俄乌问题上协调好立场,就看这次会晤。
会晤分两场,先是特朗普和泽连斯基会谈,然后是特朗普和泽连斯基以及欧洲七个领导人进行多边会晤。美国副总统万斯和相关重要高官,如国务卿、国防部长、财政部长、俄乌问题特使等都在座。
这次会晤,也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会谈气氛不错,这得益于乌克兰和欧洲方面准备功课做得好,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特朗普的口味。比如,泽连斯基着装比上次更加正式,多次对特朗普表示感谢;尽管美欧贸易争端还在持续,但欧洲领导人也在各种场合不断地夸特朗普。
第二,在重要问题上取得了“模糊的一致”。一方面,在乌克兰未来安全保障方面,特朗普表示,美国会为乌克兰提供某种安全保证,虽然不会派兵去乌克兰,但会提供一些装备特别是防空设备,当然,需要欧洲出钱;另一方面,在先停火还是先达成和平协议方面,乌克兰和欧洲有所让步,实际上默认可以先和谈,即“边打边谈”。这当然对俄罗斯有利,因为它目前在战场上占优势,边打边谈就意味着俄罗斯可以在战场上获得更多筹码。
但这些一致也是比较模糊的,并不确定。比如,究竟怎样给乌克兰的未来安全提供保障,没有细说;就算乌克兰和欧洲没有反对先和谈,但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默茨仍特意强调,要给俄罗斯施加压力,尽量先停火。大家都同意,尽力促成普京和泽连斯基的会谈。
俄乌会晤仍远
特朗普兴致很高,说他立即安排泽连斯基和普京会谈,然后再安排美俄乌三方首脑会谈;泽连斯基则表示,愿意无条件和普京举行会晤;欧洲也表示,支持俄乌首脑会晤。特朗普和欧洲一些领导还说,如果顺利,泽连斯基和普京会晤在未来两个星期内就可能实现。
但从现实情况看,普京在近期应该不会同意和泽连斯基会面。
首先,俄乌首脑会晤条件不成熟。虽然最近几场会晤很热闹,但是俄乌冲突最核心的问题,比如领土问题、乌克兰未来安全保障问题、俄乌冲突的根源问题都没有解决。这种情况下,普京和泽连斯基见面的时机并不成熟。再就是,普京一直否认泽连斯基身份的合法性。
8月19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接受俄罗斯国内媒体采访时说,俄罗斯不拒绝任何模式的首脑会晤,但是任何首脑会晤都需要“循序渐进”地准备。
21日,在回答记者问题时,拉夫罗夫再次表示:“我们的总统多次表示,他准备会晤,包括与泽连斯基的会晤。但是,所有需要最高层审议的问题都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专家和部长们将提出相应的建议。”他还说,在签署任何未来协议之前,“代表乌克兰签署这些协议的人的合法性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也就是说,虽然特朗普和一些媒体说“普京愿意和泽连斯基会面”,但是普京所说的同意和泽连斯基会晤,是有先决条件的。这些条件,乌克兰和欧洲一时恐怕难以满足。究竟什么时候可以会晤,目前还是一团迷雾。
文|羊城晚报国际评论员 钱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