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4月24日,被誉为中国考古界“奥斯卡”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不负众望,成功入选。参与此次“十大”终评的专家现场对淮南武王墩一号墓的考古发掘工作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其树立了里程碑式的考古标杆。

为战国楚系墓葬的“典范”
武王墩墓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三和镇,是一处战国晚期楚国大型墓地。2020年,武王墩墓正式启动考古发掘工作后,一直备受关注。
在此次“十大”揭晓前的终评会上,淮南武王墩一号墓项目负责人宫希成介绍说,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为研究战国晚期楚国高等级陵墓制度,以及楚国东迁后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系统性的考古资料。经过近五年的考古勘探、发掘、整理、研究,结合文献史料综合分析,一号墓墓主人是《史记·楚世家》中记载的楚考烈王“熊元”,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时空坐标。
“武王墩一号墓可以概括成‘江淮遗珍、楚风绝唱’。”考古学家、北京联合大学校长雷兴山教授作为此次评选的现场专家,这样评价武王墩墓。
他说,武王墩一号墓为研究楚文化的政治格局、礼制变迁与艺术成就,树立了里程碑式的考古标杆。不仅改写了楚文化研究的时空框架,更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江淮流域的璀璨实证。
经考古勘探确认,武王墩墓地存在独立陵园,陵园坐落于一条南北向的岗地之上,占地约150万平方米,四周由围壕围合而成,围壕周长近五千米。陵园除主墓一号墓,还分布有大型车马坑、大型陪葬墓、祭祀坑等相关遗存。
雷兴山说,武王墩墓是战国楚系墓葬中独立陵园制的典范。“陵园里陪葬墓、祭祀坑星罗棋布,主墓封土高达14米,墓坑深达20米,这些都展现了楚国工匠卓越的工程智慧,都展现了楚文化的高度发达,可以说是‘王陵规制,独步江淮’。”
秦兵马俑或受武王墩 “木俑”影响
“武王墩墓最重要的是在棺内,包括棺本身都是重要的发现,可以说是‘九室棺椁,文字密码’。”雷兴山说道。
武王墩一号墓木椁室是首见结构完整的九室多重棺椁,由方木、薄板搭建而成,总体呈“亞”字形,中间为棺室,东、西、南、北各有两个分室,由隔墙界隔,分室有独立墙体,共九室。
椁木上发现有墨书文字,这是目前国内发现数量最多、等级最高、内容最丰富的先秦墨书文字。“这为破解楚国相关制度,提供了‘活字典’。”
不过,最引人注目的是武王墩一号墓出土的器物。武王墩一号墓共发掘出土器物1万余件,包含基本完整的礼容器、礼乐器组合,保存完好、共出器物丰富的“木俑坑”,以及大量漆木生活器、车马兵器、玉器、卜甲等,种类包罗万象,为了解楚国物质文明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这万余件器物,以其组合完整而令人震撼,比如以‘九鼎八簋’为核心的铜器群,钟磬鼓瑟的乐器体系,这些都刷新了我们对战国礼乐文明的认知。”雷兴山说。
让他印象深刻的还有武王墩墓出土的木俑。武王墩一号墓西室是两座基本完整的“木俑坑”,出土超过280个木俑,部分木俑面部有漆绘,有纺织品残留。武王墩一号墓木俑规模大、种类多、保存完好、共出器物丰富,属楚墓中首见,其性质应是墓主人死后对生前出行仪仗、乐舞队的明器化呈现。
“木俑的发现,体现了楚国从‘人殉’向‘俑殉’的文明跃进。”同时,雷兴山也提到一个有意思的观点,他认为,这一丧葬系统的成熟,为后世兵马俑制度提供了直接的渊源。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编辑 何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