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发布消息,《北京市区块链创新应用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印发。到2027年,北京将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区块链技术创新策源地和应用创新标杆地。
区块链技术助力政务服务更便民
当前,区块链已成为全球数据交易、金融结算、国际贸易、政务民生等领域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是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北京,区块链技术正在数字化引领、协同化推进、场景化应用方面不断突破,持续推动数字经济转型升级。
“区块链与隐私计算技术的核心意义,就是它将支撑建立一种价值互联的网络。”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郑志明说,“‘长安链’实现从芯片到硬件架构、软件架构全栈技术自主可控,将核心科技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解决了我国区块链自主可控的‘根问题’。”
区块链技术与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让数据更可信、服务更便民。借助区块链技术,海淀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可进行身份证、户口簿、营业执照、婚姻信息、专利证书信息等重要数据核验。目前,海淀区级的全程网办事项数已达1568项,“最多跑一次”事项数达1873项。在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方面,中国建设银行基于“长安链”打造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大幅提升中小企业的融资信贷效率,已服务超20万家中小企业,融资信贷额超1000亿元。
区块链将支撑国家数字基础设施底座
自2020年北京首次发布区块链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来,自主可控区块链技术研发与应用场景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长安链”300多万行代码均开源开放、免费下载,形成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生态。
下一代高可信区块链网络需要在速度、规模和安全性三个维度大幅提升性能,并通过超大规模应用“聚链成网”。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进一步应对网络节点大规模增长带来的高吞吐量、低时延等技术需求,完善区块链基础设施布局,推动以点带面的标志性重大应用场景建设,《行动计划》瞄准下一代区块链技术前沿,以构建区块链自主创新体系、推动区块链扩面应用为主线,以创新驱动、底座支撑、场景牵引为着力点,全面提升北京区块链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行动计划》明确,到2027年,北京将在自主可控区块链技术支撑国家数字基础设施底座能力上实现显著提升,在区块链专用芯片、隐私保护等核心技术领域取得拍字节(PB)级可信存储等10项以上突破性成果,在5个重点领域形成20个以上优秀应用案例,初步建成国家级区块链枢纽节点。
三项行动推动区块链赋能千行百业
未来3年,《行动计划》将实施区块链创新源筑基行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示范应用标杆引领行动。相关行动将强化区块链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北京区块链创新源头供给,并打造国家级区块链枢纽节点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提升区块链网络与实体产业融合效率。同时,本市还将在人工智能、医疗健康、金融服务等五大领域打造一批示范应用,让区块链先进技术赋能千行百业发展。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表示,接下来,北京将加快基础理论、算法与开源平台、专用架构芯片及硬件研究攻关,支撑超大规模复杂场景试验验证,持续推动技术研发迭代与场景积累,加速重大应用落地。构建互信的协作生态同样重要,通过强化协同创新,将能共同推动区块链在经济、民生、社会治理等领域深入应用。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刘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