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时代常香玉扮花木兰 图片由作者提供
【抗战中的百年巨匠】
提起豫剧大师常香玉,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她捐飞机的壮举。在抗美援朝期间,她卖掉金银首饰、汽车,以180天上演175场的高强度演出,筹集巨资,完成了捐赠飞机的义举。
实际上,常香玉的爱国思想在青少年时就植根心底。据《河南民报》记载,常香玉自14岁起就开始参加赈灾义演、捐资助学、游艺大会等活动。
1937年3月,已是豫西调名坤伶的常香玉赴河南巩义献艺助赈。她发着高烧,拖着病体,与父亲、义父等商讨演戏助赈事宜。在嵩洛大舞台,常香玉排演了拿手戏《秦雪梅吊孝》《西厢》《闹书馆》等。同年4月,她出资购买儿童图书数十种,邀请当地名人,将图书分赠县里一小女校、城关乡村小学、光甫小学等学校。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春,日军频繁向开封投放炸弹。为躲避轰炸,常香玉一家经常到黄河堤边避难。目睹日寇狂轰滥炸,身陷东躲西藏、担惊受怕的仓皇处境,她对日本侵略者更加恨之入骨。受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学生排演抗日话剧《放下你的鞭子》的启发,常香玉和父亲张福仙萌生了排演爱国戏的念头。他们邀请王镇南编创《打土地》一剧。常香玉饰演战争中夫丧子亡的逃难村妇,激励民众抵御外侮、保家卫国。剧中,逃难村妇因错将“土地爷”听成日军侵略者将领的名字“土肥原”,在土地庙中狠打土地爷塑像,悲痛欲绝时碰死在庙门口,以此控诉日军侵华罪行。在该剧结尾处,民众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该剧由王镇南自编自导,常香玉和父亲张福仙双双登台。常香玉以青衣扮相出演时事剧,引起轰动。1938年2月4日,《河南民报》发表题为《醒豫舞台排演爱国新剧》的评论文章,认为该剧“剧情之细腻曲折婉转紧张,为历来各剧所未有。悲时令人心酸,乐时使人肚痛,激发爱国情绪,加强抗敌精神,暴露倭寇之暴行发挥无遗。以名坤伶常香玉饰女主角”。此时,常香玉年仅15岁。《打土地》被认为首开豫剧现实主义创作和豫剧现代戏表演的先河。
1938年6月,日军攻占郑州、开封等地,常香玉背井离乡,前往陕甘,继续演戏。她积极奔走,为前线部队募捐。1939年6月,《西北文化日报》发表《影戏业抗敌支会举行茶话加紧募捐 常香玉等愿竭全力劝募 抗敌会续布慰劳品账目》一文。西安市影戏抗敌支会召开第三期募捐,队长及各院社负责人等出席者十余人。队长常香玉在答词中慷慨陈词,表达“愿竭尽全力募捐,以尽天职”的誓言。这次会上,公布了详细捐赠数量,其中仅是为军政部驻陕军需局捐赠的棉背心,就有二十六万零四百七十五件,还有陕西省政府各部队等为抗日提供的军需物资。此外,常香玉还参加“为爱国将士征集药品”的义演活动,演出地点均在华乐戏院,此次募捐游艺共计四日。
常香玉关注国家局势,热心公益事业,不遗余力,为抗战宣传贡献文艺力量。
1940年10月,常香玉与汤兰香一起,两次参加河洛地区两报社募捐基金游艺会,先后演出拿手戏《秦雪梅吊孝》《花木兰从军》《新编鸳鸯梦·红绣鞋》。常香玉演出的豫剧被认为“剧情深刻,表演逼真,各座观众,莫不兴高采烈,时时报以掌声……”,观者人山人海,常香玉以票资收入辅助两家进步报社。
1941年11月,河南省妇运会为前方伤兵征募寒衣举行游艺会,常香玉抱病登台,表演拿手戏《卖衣收子》《秦雪梅吊孝》等。1944年5月,《国风日报》“为恢复本报原来篇幅起见,特发游艺募捐”。常香玉参加该游艺募捐活动,“表演绝妙,观者颇众,剧场空气,浓厚热烈”。
常香玉不辞辛劳,为抗战积极奔走,不仅为前线战士筹备寒衣和良药等军用物资,还为他们送去精神食粮。1944年6月,她同赵玉兰、汤兰香、七龄童等一道,“赴某地演剧慰劳空军,剧目有常香玉之《西厢》”。
此外,《行都日报》专门发表《常香玉募捐忙》一文,展示常香玉参加的部分募捐义演活动。其中,河南省卫生展览会为充裕经费扩展工作,举行募捐游艺两日,常香玉全程参加。
1944年12月,赈济委员会西安中医救济医院为募集救济资金,在南院易俗分社举行七天游艺活动,常香玉参加并演出全本《卖衣收子》。同月,鉴于天气渐寒,战区流亡来洛青年多饥寒交迫,常香玉参加由在豫青年发起的募捐活动,并连续演出四日。
抗战期间,常香玉带着国仇家恨,投身抗战义演中。她排演抗日新剧激发民众抗日救亡热情;她带头筹备军用物资,倾尽全力保障前线供给;她扶危济困、赈济灾民,广开慈善与公益门路,支持医疗、教育、新闻事业,为抗战胜利贡献了文艺力量。
(作者:徐芳芳,系河南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承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