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当“石榴籽”遇见思政课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5 07:10:00    
  •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在人工智能实验室进行“碳路者”绿电低碳项目式学习。

    援青教师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开展“共创学习”模式教学实践。周全 供图

    盛夏时节,在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美丽的校园在明媚的阳光下格外宁静。这所由上海援建的学校于2019年9月正式招生,是党和国家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战略成效的生动例证之一。

    2024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学校考察时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如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重点?如何讲好‘三个故事’?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进行了许多实践探索。”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马俊介绍。

    一年多来,青海省教育厅依托10个点面结合的专项行动,引导各学校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以“新时代、新家乡”活动品牌为引领,以多元文化交融资源优势强化实践赋能,着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青海样板。

    上好思政课,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一节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设置3个探究议题,有意识地将家国情怀与民族团结一家亲融入教学,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声浸润。

    在西宁市虎台中学九年级一节“促进民族团结”的思政课上,教师以民族知识竞赛引入,以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脱贫攻坚中整体搬迁的民族村德吉村的发展为例,以学生视角分析各民族和睦相处、彼此交融,“就如同酥油与奶茶的关系”……

    “思政课中有许多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的内容,我们结合这些内容,通过集体备课,开发教学资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思政课有机结合起来。”虎台中学思政课教师唐老师介绍。

    发挥好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是青海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共识。为提升思政课的育人质量,青海省实施了“思政课质量提升攻坚行动”,通过思政教学“大调研”、建设规律“大研究”、能力提升“大学习”、教学技能“大比武”、优质成果“大展示”,打造了一批思政精品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精品课。

    以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带动中青年骨干教师发展,青海建设了8个国家级、省级名师工作室,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相关课题,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研究,推动研究成果共享和转化。举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高校思政课优质教学示范课评比及教学研讨活动。

    此外,青海还建成了4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通过共建共享教学资源、联合开展教研活动等方式,在立项教学研究成果、智库咨政报告、课题研究、示范“金课”、优质课程资源等方面发挥专业引领作用,逐层设计各学段育人目标,分主题设计教学内容,探索构建小、初、高、大学“启蒙—体验—常识—理论”的“全链条”教学模式。目前,青海省正在开展的师生同上“新时代、新家乡”主题思政课、“感恩·成长”主题班会课,成为全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抓手。

    落实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学科教学

    “作为语文教师,以前对‘大思政课’的概念可能没那么清晰。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后,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解更深了。”果洛西宁民族中学高一语文教师兼班主任肖飞雪深有感触。

    依托课堂主阵地,以相关学科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有效渗透,是青海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方式。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课中结合《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深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学校每周开设一节“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主题班会课,开展系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德育活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副校长王维庆介绍,学校从课程思政、生活思政、活动思政等方面全方位、全过程体现“大思政课”理念,进一步讲好“三个故事”。学校还与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共同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工作思路。

    西宁市虎台中学从课程设置入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跨学科星光课程体系紧密结合,牵引初中全学科23个备课组,有效带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跨学科实施。

    青海大学则与中小学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将高校的研究成果和优质资源引入中小学课堂。

    为提升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力,青海省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覆盖纳入教师队伍培训计划。青海制定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施方案,全面推进课程育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校园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教师思想教育引导、红色基因传承、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等七大工程。青海推动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体系,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班级管理、教师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贯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充分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时时、处处、事事中教育、感染师生。

    强化实践赋能,增强体验感与实效性

    “参观了‘两弹一星’基地以后,学生的观后感写得特别详细,触动也特别深。由此我深深地认识到,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语文教师白玉英说。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专门设置行走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思政课。青海省博物馆、青海藏文化博物院、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祁连山国家公园等都是学生们研学的基地。同时,借助上海援青平台,每年有200多名学生赴上海、江苏等地研学。“学生在实地研学中感受家乡的变化、祖国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家国情怀。”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校长常途说。

    为强化实践赋能,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感有效,青海开展全省大中小学生“走进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为了延展“大思政课”教学空间,青海建设了9个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30个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组织高校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对共建,共同开发优质资源。“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示范点已经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以“牢记总书记嘱托·感恩中国共产党”“江河同源·石榴同心·少年同行”为主题,青海省正在建设教育援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个主题教育基地。

    青海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青海样板的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底,依托10个点面结合的专项行动下的44项具体任务支撑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样板,包含打磨线上、线下精品课程,优化完善一体化教育教学体系,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品牌和基地,实施名师队伍培育建设行动等。同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与学校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师德师风建设等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治校各领域、教书育人全过程。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15日 第02版

    作者:《中国民族教育》记者 赵小雅 徐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