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知名媒体人敬一丹
走过岁月长河的回忆和倾诉

与读者对话。

为读者签名。

和小读者交流。

读者翻阅《走过》。

与读者合影留念。
“我们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5月17日下午,包头阅立方内,数百名读者与知名媒体人敬一丹同唱《草原晨曲》,迎接这场迟到的相遇。十多年前敬一丹前往库布其沙漠采访时曾路过包头,却只是车窗内匆匆的旅人,而今,她带着新书《走过》专程赴约,将“路过”化为一场郑重其事的抵达。
《走过》是一本敬一丹记录人生细节的随笔集,于2025年4月出版,并全国发行。《走过》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以跨越南北的足迹为坐标,串联起媒体人敬一丹半生走过的路、看过的景、听过的事、想过的念,以文字邀读者共赴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回忆和倾诉。
对于中年的思考、哈尔滨的冰话筒……签售现场,她与包头读者分享书中的点点滴滴,本文则根据敬一丹现场分享内容及读者互动整理而成,以问答形式呈现这场关于岁月的真诚对话。
问:《走过》是一本怎样的书,为什么想写这样一本书?
答:简单来说,这是一本记录“走过”历程的书——走过东南西北、春夏秋冬,走过新的道路,也走过内心的成长。从事新闻行业是我人生中幸运的事,我感恩这个世界让我经历这些,也感恩能与新闻职业相遇。我特别喜欢走来走去的工作,而新闻工作让我穿梭于演播室与现场、光芒与阴影角落之间,得以看见世界的多元面貌。在不断行走与观察的过程中,我产生了许多思考。我认为,单纯的“走过”只是经历,而带着思考的“走过”才更有意义。这些思考需要与他人交流分享,于是,我把这些想诉说的话都写进了《走过》这本书里。
问:《走过》一书中有哪些特别的设计呢?
答:我们在这本书的封面特意设计了四页空白,每一页对应一个季节,并各留有一句我的四季感悟,比如春天写的是“到北疆,开江啦,去江边看跑冰排,巨大的冰块顺江而下,这是春天的入场式”。剩下的这些空白则是留给读者的,当您读完书后,若对某句话产生共鸣,或对某个季节有独特记忆,可以直接在空白页写下自己的想法。读者在对应颜色的页面上续写时,既是在回应我,也是在梳理自己的人生轨迹。这种设计就像过去我在节目中与观众隔屏对话的延续,当您提笔书写时,我们便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确认眼神”。
问:在这本书里边,您是希望给大家一些什么样的印象呢?
答:《我遇到你》一书是我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回望,所以封面是一张严肃的照片,这也是我职业生涯中被大家所熟知的公众形象——它承载着新闻人的使命感,也凝固了《焦点访谈》时代的严肃底色。在节目之外,别人看到我会打趣地说“敬一丹,你还会笑呀?”但我想告诉读者的是,人怎么能永远皱着眉头,我也喜欢风花雪月,喜欢随处行走,这些轻盈的行走与思考,是在《走过》这本书中想与读者共享的。
问:您的这一生是从哈尔滨出发的,但是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您走到了美丽的草原钢城包头,在这之中,您走过了很多风景,哪些给您的印象最深呢?
答:其实每一处风景都让我印象深刻。但我特别喜欢的一个场景就是江河汇合,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看到小河流入大河,大河和大河汇合的时候,就特别激动,江河汇合总会产生特别多故事和特别多想象。
1999年在金沙江畔,我见过贫困的少数民族女孩靠和游客合影挣微薄收入;2008年在都江堰,我在废墟中寻找火炬手,看到他们在灾难面前坚守,这是我关于这条江河的故事,当我站在宜宾的时候就会联想这两江汇合之时又会产生哪些故事呢?还有松花江污染事件,虽然我因各种原因没能及时去报道,后来污染得到治理,我们从松花江源头取水,一路来到下游,见证了治理的成果,当看到松花江马上要汇入黑龙江时,我又思考着江河该有的样子。这些经历不仅仅是风景,更是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思考。
问:您在书中提到“假装在中年”,能详细说说这是什么意思吗?
答:年轻的时候,我特别希望别人夸我成熟稳重,那时候总是表现得很稳重,穿着打扮也偏中年风格,就像是在“假装在中年”。后来到了中年,在《焦点访谈》工作,周围都是比我小很多的同事,我更在意工作上能否和他们一起面对前沿挑战,忽略了年龄。退休后,我看到一位老人的退休30年计划,受到启发,觉得退休不是消极地“退”,而是转换状态,我变得松弛,有了新的创作体验。现在我心理上还停留在40多岁投身《焦点访谈》的状态,所以觉得“假装在中年”这种状态挺好,它代表着知道自己要什么,清楚自身力量,把握分寸,很真实、扎实。后来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就特别想把我这感觉写下来,我觉得这种“假装在中年”的状态挺好,但是年轻人,你们就不要像我年轻那样假装在中年了,你们尽可以享受你们的青年。
问:临近退休时新媒体兴起,您当时是什么心情,又有怎样的经历呢?
答:临近退休时,新媒体来势汹汹,一开始我想着自己快退休了,可以不和新媒体正面相遇,让年轻人去面对挑战吧。但后来,我也想让自己的职业体验更丰富,就尝试接触新媒体。像我虽然是比较被动地接触,比如最初连公众号是什么都不知道,但体验过后发现很新鲜。后来接触抖音等新事物,我也是抱着体验的心态,不过我也希望大家在使用新媒体工具时,传播的内容能有质量,对自己和公众负责,这也是媒体人在时代变化中应有的思考和担当。
问:您的新书中记录了很多重大事件和很多“平凡中的力量”,您觉得普通人该如何为值得铭记的事物留住重量呢?
答: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去过很多地方,当你走过以后,不仅仅是走过,你肯定有特别属于你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你想不想和别人交流呢?你和别人交流,别人能不能懂呢?我们都是有这种内心愿望的,那就只差你拿起笔来写写。
问:我们包头在全力打造文化高地,您觉得一个城市推动文化建设应该主抓哪些方面呢?
答:文化无处不在,我觉得一个城市比如图书馆、书店等这些基础设施完善的时候,就像是亮起的一盏一盏的灯,有灯的地方就有光。
签售活动接近尾声,敬一丹耐心地为现场每一位读者带来的新书签名。在众多读者中,包头报纸收藏爱好者申雨林先生还特意带来了三份特别的报纸:2025年5月14日的《包头日报》《包头晚报》,以及5月11日的《哈尔滨日报》,这些报纸都刊登着关于敬一丹的内容。
这场充满书香与温情的签售会,让敬一丹与包头读者建立了真挚的连接。临别时,现场读者纷纷表示,期待敬一丹老师下次再来包头,继续这场未完的对话。书页翻动间,一个关于阅读、关于相遇的美好约定正在延续。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邓雅鑫,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