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权平均单产亩产636.4公斤!”昨天(5月25日),随州市曾都区何店镇金花岭村的麦田里,现场农户、专家爆发出掌声。长江云新闻记者在测产现场看到,这片刚收割完水稻的221亩田块里,金黄的麦秆挺立,机械轰鸣中,测产仪实时跳动的数字刷新着湖北稻茬小麦单产纪录。

“水田小麦”,业内称为“稻茬麦”,因水稻收割后土壤黏重、渍害严重,成为粮食生产的 “老大难”。湿度大导致纹枯病频发,根系缺氧让麦穗干瘪,不少农户干脆撂荒。作为小麦生产的最南端省份,常年种植面积约一千六百万亩。然而,湖北永久耕地面积却在四千万亩左右,面积难以持续扩大的背后,就隐藏着稻茬麦低产的历史性难题。

“破题关键在品种和技术双突破。”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副所长、研究员朱展望拨开麦秆,指着根部新生的白根说,团队研发的“垦麦58”自带抗赤霉病基因,搭配机械开沟技术,每条深沟像地下排水管网,雨停田干的环境让根系能“喘气”。
曾都区农技中心主任许贤超翻开笔记本,上面记满了示范田的管理日志:“由于地形原因,稻茬麦遇到的难题,一直是我们最主要工作,一是提高播种质量,做到“四适播种”(即适时、适量、适墒、适深播种);二是种植优质抗赤霉病品种,推广种子包衣和控旺技术,三是小麦三至五叶期前,对杂草除小除早;四是推行机械开沟,降低湿度减少渍害,促根系生长,延长小麦叶片功能期长,增强抗逆性和不早衰。”

“下一步要让实验室数据变成农民田里的产量。” 朱展望告诉记者,团队正将技术简化成“傻瓜式”操作手册,进一步推广轻简栽培技术。
今年,这一系列技术也正式走出小试验田,在百亩以上更大面积开展广泛应用,为国家南方稻区冬闲田利用提供解决方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支点”力量。
(长江云新闻记者 张项青 冯超 通讯员 谢娅 邹娟 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