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星航)5月15日晚,第四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正式启幕。开幕演出为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保留剧目、楚剧精品《大别山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取材于革命老区湖北红安真实故事的《大别山人》,讲述了革命战争时期一段“送郎从军,无怨无悔”的精彩传奇,再现了战争年代的大别山精神和革命老区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第四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从5月15日至6月底在武汉举办,来自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7台优秀保留剧目和2场优秀青年演员折子戏专场闪亮登场,京剧、汉剧、黄梅戏、荆州花鼓戏、楚剧、越剧、沪剧等21个戏曲地方剧种同台献艺,剧种数量创历届会演新高。名家名团云集,经典剧目荟萃,12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领衔表演,观众将一睹风采,大饱眼福。
精品力作集聚,会演高潮迭起。沪剧《罗汉钱》作为上海戏曲代表入选,这部曾以颁布婚姻法为主题唱响时代旋律的经典剧目,是沪剧现代戏的里程碑作品,由丁是娥、解洪元、石筱英、邵滨孙和筱爱琴五位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领衔,1952年10月17日首演于北京市北京剧场,是华东区代表团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演出剧目之一。《五女拜寿》是“浙百”的开山之作、奠基之作,至今已演出1000多场。京剧《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楚剧《大别山人》、汉剧《宇宙锋》、黄梅戏《红楼梦》、川剧《变脸》等披挂上阵,部分剧目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旅部文华奖等重要奖项,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讴歌新时代,传播正能量,关注“小人物”,于平凡中见精神,展现了各戏曲剧种的艺术精粹和独特魅力。
武汉“戏码头”久负盛名、不负众望。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自2017年在武汉首次举办以来,已连续举办三届,在加强戏曲院团交流、展示戏曲艺术发展成就、探讨戏曲传承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戏曲会演由中宣部文艺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主办,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武汉市政府、湖北省演艺集团承办,来自我国南方片区的26家地方戏曲院团参演,我省也带来优秀剧目。湖北戏曲大省名不虚传,武汉“戏码头”效应显现,传承经典剧目,促进青年人才培养,必将推动我省戏曲创作和演出推广迈上新台阶。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有说有唱,有文有武,唱、做、念、打,生、旦、净、末、丑,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中国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到元代的杂剧、清代的地方戏曲,再到京剧的形成和繁荣,中国戏曲始终根植大地,文脉相连,传承不息。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如京剧《将相和》《红灯记》《智取威虎山》,评剧《秦香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剧《十五贯》等,既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又积极探索,推陈出新,弘扬灿烂文化,赓续华夏文明,让中国戏曲走出国门,将中华文化传向世界。
荆楚大地戏曲繁多、百花争艳。湖北有京剧、汉剧、楚剧、黄梅戏、荆州花鼓戏等32个戏曲种类,堪称“戏码头”。黄梅戏名家、湖北省文联主席杨俊获评“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新视觉黄梅戏《七夕传奇》进京演出场场爆满。省京剧院复排经典剧目《膏药章》青春版精彩上演,央视《角儿来了》节目来鄂录制,7位“梅花奖”得主齐聚湖北黄梅。《戏码头·戏曲真功夫》电视节目获国家广电总局推优。黄梅戏《舞衣裳》入选全国“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40部优秀剧目,原创楚剧《田耕牛本传》等多部剧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继承创新,赓续不断。探索“年轻演员+网络引流”、街头快闪、戏曲巡游、戏台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时尚演出,引来观众前来打卡、欣赏演出。湖北戏曲土壤丰厚,戏曲人才集聚,出台多项激励政策,打造一批优质剧目,培养众多表演场地,戏曲进学校、乡村、社区、商场、机关,扶持大批青少年演员和戏曲爱好者,武汉剧院、琴台大剧院、湖北剧院、民众乐园、昙华林小剧场、快活里剧场,每天人头攒动,掌声不断。
第四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给湖北观众带来戏的精粹、曲的悠扬、美的享受,荟聚精品,传承国粹,丰富生活,陶冶情操,“戏码头”演大戏,“戏码头”大有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