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历史上“最穷”的一首诗,但却句句都没有穷,读后意犹未尽

  •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7 08:32:25    
  • 清朝诗坛上,群星璀璨,纳兰性德、龚自珍、郑板桥、顾炎武等诗人均以其独特的诗风,为后世留下无数宝贵的遗产。而在这群才子之中,黄景仁如一颗流星划过夜空,短暂却耀眼。他出生于贫寒之家,却敏而好学,年少便才华横溢。黄景仁的诗作数量众多,风格深受李白影响,抒怀之作尤为出色,被誉为“毗陵七子”之一。

    然而,黄景仁的一生却如同他的诗作一般,充满了穷困与悲凉。爱情受挫、家境贫寒,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使得他的心中常怀“嗟贫叹苦、啼饥号寒”之感。在最困顿的时刻,他写下了《杂感》一诗,以独特的视角将人世间的穷困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唏嘘不已。

    当我们面对人生的困境,感叹贫穷时,读读这首诗,或许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无病呻吟”的羞愧。因为黄景仁的《杂感》不仅是对贫穷的写照,更是对生活无奈与挣扎的真实写照。它提醒我们,面对困境时,与其沉溺于痛苦与抱怨,不如振作精神,勇敢面对,因为生活总有转机,只要我们愿意努力前行。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这首诗的首联直抒胸臆,开篇明义,坦诚自己多年修行却未能得成正果的迷茫与困惑。诗人自谦地称自己修仙修佛无所成,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生追求的深沉思考。

    次联则以深夜的不平之气为引,借“不平鸣”三字巧妙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压抑与反抗。诗人所处的乾隆年间,文字狱盛行,思想受到极大禁锢。黄景仁虽身为诗人,却如寒蝉般不敢发声,这种内心的挣扎与不甘,在诗中得以深刻展现。

    颔联则进一步揭示诗人内心的苍凉与悲歌。诗人以风蓬自喻,漂泊无依;又以泥絮为比,感叹自己的诗名被世俗所埋没。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无奈与悲观,也展示了他对命运的抗争与呐喊。

    而诗中的第三句,无疑是整首诗的精髓所在。诗人以“百无一用是书生”为矛,直刺那个善恶不分、是非颠倒的世道。这句话既是对当时社会的辛辣嘲讽,也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慨叹。书生无用,实则是对当时知识分子境遇的深刻反思。

    尾联则寄寓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他希望自己的愁苦郁闷之情不要成真,愿如春天的小鸟般发出悦耳的声音。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谶”字,既暗示了清朝文字狱的恐怖,也表达了自己对命运的乐观与坚韧。

    整首诗以直白见长,却又不失深沉与韵味。诗人在清贫的生活中坚守着自己的风骨与傲气,即便在最卑微的环境中也要保持最后的尊严。这样的坚韧与不屈,让人深感敬佩。整首诗读来既有无尽的苍凉与悲歌,又有对未来的坚定与希望,实乃一首感人至深的佳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