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人们的眼里,青山有时就是这片巍峨挺拔、郁郁葱葱的大山,它充满了永恒、力量与希望,明朝大文学家杨慎在《临江仙》里写道:“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在诗人们的眼里,青山那清晰的轮廓,陌生而又熟悉,有时又是游子们心中故乡的象征,唐朝著名诗人司空曙在《贼平后送人北归》里写道:“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在诗人们的眼里,青山有时是可以归隐、栖息的精神家园,大诗人刘长卿在《送灵澈上人》里写道:“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笔者精心选取了六首著名的唐诗,请大家一起欣赏大诗人们的青山意象吧:
请关注我,行健不息,一位古典文化的爱好者、传播者,让我们携手在古典文化的海洋里自由翱翔!
一、《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的春夏之交,二十五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乘船离开巴蜀赶赴江东,途中经过当涂(今属安徽)的天门山时,李白抬头眺望,只见滚滚长江把天门山从中间冲裂断开,碧绿的江水向东奔流到这里折回。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互对峙,一叶孤帆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面对这雄奇壮观的山水景色,初出茅庐的李白压抑不住创作的冲动,他用年轻人的豪情与激情,写下这首意境开阔,气魄豪迈的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雄伟绚丽的天门山山水图。
诗中的青山见证了李白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胸怀气度。

二、《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在襄阳的鹿门山隐居时,被一位朋友邀请去他的农家田舍做客,他欣赏着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体会着恬静闲适的农家生活,在酒足饭饱之后,孟浩然心情愉悦地创作出这首诗。

作为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才能描绘出清新恬静的山村风光。
作为隐士,孟浩然喜欢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方式,所以他乐于结交农家朋友,珍惜与他们的友谊,这一次还不够,他期待着九九重阳节到来时,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
这首诗孟浩然用亲切平淡的语言,和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写出了与农家朋友真挚深厚的情谊。也写出孟浩然对这种自然纯朴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青山见证了一位隐士宁静淡泊的情怀与真挚朴实的友情。

三、《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杜牧离开扬州,来到长安升任监察御史。一天,杜牧思念起一位好朋友:韩绰,他是杜牧在淮南节度使任职期间的同事,担任判官一职,那时两人的关系非常铁,经常一起出没于青楼歌院。

于是,杜牧写了这首诗,寄给韩绰,调侃自己的好友,今晚的月色是如此的美好,你是在哪里度过?是不是还和以前一样,在那座桥上与美女吹箫风流作乐?
诗中的青山隐藏着杜牧对繁华扬州的无限向往和过去风流生活的深深眷恋。
四、《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柴侍御(名字不详,侍御是指他的官名,侍御史的简称)是王昌龄的朋友。
开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今湖南省洪江市)任县尉,柴侍御在去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市)赴任之前,先到龙标去探望了王昌龄。在分别之际,王昌龄写下这首著名的送别诗。
“七绝圣手”王昌龄通过乐观开朗、清新婉转的语句,告诉柴侍御“送君不觉有离伤”,为什么呢?“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一千古名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既减轻了好友心中离别的愁绪,又表达出两人之间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

诗中的青山见证着王昌龄与柴侍御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浓浓的思念。
五、《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是江苏镇江市的三山(另外两山为金山和焦山)名胜之一,北临长江,形势险固,故名北固。三国时期“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题目中的“次”是指旅途中暂时停宿的意思,这里指停泊在北固山下。

在一个冬末春初的时节,唐朝著名诗人王湾由楚入吴,沿长江顺流东下,晚上客船停泊北固山下。第二天凌晨,王湾早早醒来,他看到日出东海,潮平岸阔,残夜归雁的景象,触发了他思乡之情,遂写下了这一千古名篇。
孤单漂泊在青山之外,独自行舟于绿水之间。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加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在高悬。
夜色将尽,海上旭日将东升,新年未至,江中的春意已展现。家书已经寄出,会由何处送达?希望那北归的大雁,送到洛阳城之边。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对仗工整,凝练雅致,被后人誉为千古名句。据说,当时的宰相、著名的文学家张说极度欣赏此联,他亲自书写了这一条幅,并悬挂于政事堂上,逢人就夸此联之妙,说这是可以让文人学士们学习的典范。
诗中的青山孕育着积极向上的希望,也包含着深深的乡愁。
六、《题稚川山水》
唐: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字幼公,润州金坛(今江苏常州市)人,官至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是唐朝中期著名诗人。
某一年的五月,戴叔伦在宦游途中,来到了稚川。此时正值黄昏时分,他疲惫不堪,就走到松下的茅草亭里,享受着片刻的凉爽,只见远处的繁茂树林和白沙覆盖的汀洲都融入了暮色,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的色调。他看着这陌生又带有一丝熟悉的景象,陷入了思乡之中,再看远处的青山绿水,也仿佛是故乡的模样。
诗中的青山抚慰了戴叔伦疲惫的身心,缓释了他的思乡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