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诚实守信,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实践、总结出来的基本行为准则之一,是确保人与人正常交往、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石。
人生于天地间,诚实守信是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失去诚信的人,就好像一艘没有桅杆的船,经不起风浪的吹打。“言必信,行必果”,不但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大意义。
在中国传统伦理观念里,特别是儒家文化中,非常重视诚信。孔子认为,“信”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如果没有诚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先秦以后的思想家们,都把“诚”和“信”作为立身处世的基本道德要求。宋明理学家们对“诚”赋予了更重要的地位。周敦颐把“诚”提到“五常之本,百行之源”的高度;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陆九渊则认为:“人而不忠信,何异于禽兽者乎?”从上述言论可以看到,诚实守信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诚信”都有非常精辟的见解,要求在工作中要“实事求是”,反对“说空话、说假话、说大话”,提出的“八荣八耻”里面,也把“诚实守信”定为公民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之一。
在当前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因诚信缺失而导致的不良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商业领域,一些人为了满足过分膨胀的私欲,制假售假,偷税漏税,坑蒙拐骗,尔虞我诈……背弃了诚信的原则,所以在今天,有识之士普遍忧虑整个社会道德滑坡,迫切呼唤诚信的回归。
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要真正达到提升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就要从培养诚信的品德开始。
1【原文】
天不容伪①。
【出处】
《潮州韩文公庙碑》,是北宋苏轼为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写的碑文。
【注释】
①伪:虚假;不真实。这里指虚伪的言行。
【译文】
虚伪的言行,天理难容。
【赏析与启迪】
苏轼在文中驳斥了虚伪。虚伪的言行可能会欺骗人一时,但无法欺骗天。天理昭昭,报应不爽,天是不会受表象迷惑的。
中国古人认为,天(即自然)创造和养育了万物和人类,是万物和人类的生命之源、价值之源,因此具有神圣性,人对天应抱有敬畏之心。
古往今来,有很多人自认为比别人聪明,说谎话,做坏事,欺骗其他人,瞒天过海,但最后都遭到失败,正所谓天理难容。同样,那些不讲道德、无视法律的人,大都盲目相信自己,做坏事时心存侥幸,其结果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2【原文】
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①名。
【出处】
《管子·心术上》,作者管仲,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
【注释】
①延:延长。
【译文】
言辞不能超过事实,事实也不能延长言词。
【赏析与启迪】
语言表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描述实在的事物,或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所以,说话要实事求是,不夸大其辞。
在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说话时口若悬河,却很难得到他人的信任,原因就在于,话语里夸大事实,缺乏诚意,让人不敢相信。可是,殊不知你说出的话语就是你散发出的心灵的“名片”。
说话不言过其实,是做人诚实的表现。
养成说话一是一、二是二、实事求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并且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如果只是夸夸其谈,而在行动上一事无成,那就是“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3【原文】
实言实行实心,无不孚①人之理。
【出处】
《呻吟语》,作者吕坤,明朝晚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呻吟语》是一部探讨人生哲理的著作。
【注释】
①孚:信用。使人信服。
【译文】
说话实在,办事实在,为人实在,没有不使人信服的道理。
【赏析与启迪】
踏踏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是因为有一颗踏踏实实的心,这样的行为以质朴真诚打动人心。有人认为老实人容易吃亏,而作假的人往往占便宜。实际上,老实人虽然会吃亏于一时,但不会一生都吃亏;作假的人占得一时便宜,但不会一生都占便宜。
在中国近代史上,晋商创造了几百年的辉煌传奇。票据金融业是需要非常高的诚信度作保证的行业,几百年前,中国的票据金融业就是由晋商开始经营,业务遍及全国各地,并远达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世界经济史学界把晋商与意大利商人相提并论,给予很高的评价。
晋商成功的诀窍就是:脚踏实地做买卖,把信誉视为命根,即使赔钱也要保住信誉。
说话实在,办事实在,对人真诚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取得别人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4【原文】
大人①不华②,君子务实。
【出处】
《潜夫论》,作者王符,东汉人。《潜夫论》是一部探讨为政得失的名作。
【注释】
①大人:有成就的人;卓越的人。②华:华丽;浮华。
【译文】
卓越的人不追求虚有其表,有修养的人致力于实际。
【赏析与启迪】
真正有修养、有成就的人,做任何事都会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讲究实际,是不会在乎虚名的。
贪图虚名的人,就不是真正诚信的人,也很难取得大的成就。真正有修养的人,往往是求真务实的人。他们无论说话做事,都以事实为依据。所以,做人做事一定要实在。“虚”的东西在迷惑了他人的同时,也迷惑了自己,使自己不能进步。
5【原文】
百种奸伪,不如一实①。
【出处】
《性理精义·治道》。《性理精义》由清李光地等辑录宋明理学家重要著述而成。程朱学派认为:“性即理也。”
【注释】
①实:诚实。
【译文】
无论何种狡诈、虚伪,都不如诚实。
【赏析与启迪】
世界上有许多种欺骗人的手段,也有不少人虚伪待人,也有因作假而暂时蒙蔽了他人或获取了利益的人,但最后都会作茧自缚,逃不了失败的下场。无论何种“高明”的狡诈,是经不起时间和事实的检验的。
当今社会,骗术层出不穷。如有的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的虚拟性,在网上诈骗;有的违法犯罪团伙滥用人们对弱者的同情,操纵残疾人进行“骗乞”活动;有的考生利用高科技手段作弊。所有这些人,都自认为手段高明,但最终都逃脱不了惩罚。
靠弄虚作假取得的成绩,是“美丽的肥皂泡”,你不知它什么时候破灭。当一个人虚伪待人、虚假做事的时候,实际上已种下了失败的种子。
一个人应该从青少年时期就养成诚实守信的品格。如果以虚假的态度待人接物,应付学习,你不但会迷失今天,还会失去明天!
6【原文】
修辞①立其诚。
【出处】
《周易·乾卦》,作非一时一人。《周易》被视为中华文化之根,距今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
【注释】
①修辞:修饰文辞。这里主要指学习言辞。
【译文】
言辞要体现真诚。
【赏析与启迪】
有道德修养的人注重文化教养,善于用美好的言辞表达观点、描述事物,但是言语巧妙,首先必须做到诚实,不能夸大事实和情感,不然就是用虚伪浮夸的言辞来迷惑甚至欺骗他人了。
今天的社会强调说话要有艺术,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沟通,如果一味用华丽的辞藻而不注重真情实意,就是本末倒置,要想取得别人的信任就不容易了。
努力学习讲话的艺术、沟通的技巧,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话语里一定要流露出真实的情感,才能打动他人。一个蹩脚的推销员和一个优秀的推销员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往往为了推销产品而说得天花乱坠,结果遭人白眼;优秀的推销员却能如实告诉对方产品的优劣,并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所以获得成功。
7【原文】
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应;以诈①御②人者,人亦以诈应。
【出处】
《读书录》,作者曾国藩,晚清重臣,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文学家。
【注释】
①诈:欺骗。②御:控制。这里指对待。
【译文】
真诚待人的人,他人也会以真诚相待;欺骗别人的人,别人也会以欺骗回应他。
【赏析与启迪】
真诚是人类最重要的美德,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基础、关键。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与人真诚相处,没有人喜欢听谎言,愿意生活在谎言之中。真实是生活的准则,也是每个人的需求。
在历史和现实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有的人自恃比别人聪明,用“诈术”控制别人,最后都被别人看穿而众叛亲离。
人与人的交往中,首先要怀有一颗坦诚之心。当你用欺骗和虚伪对待他人时,自然得不到别人的真心相待。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找到肝胆相照、心心相印的朋友。
有些年轻人喜欢看诸如《厚黑学》、《御人术》之类的书,这些书很多是文化糟粕,中心思想都是教人虚伪待人,最好不看或应该批判性地看,千万不要试图用虚伪的手段去迷惑、控制他人,这是“聪明人”最大的愚蠢。
8【原文】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出处】
《论语·为政》。
【译文】
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然后再说出来。
【赏析与启迪】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能取信于人。诚信的建立,最主要是靠行动去实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更加务实,人们在评判一个人时,越来越看重你做什么,而不太在乎你说什么。
一百句口号,不如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
多做少说,做了再说,是一种立身处世的诀窍。要建立起诚信的形象,为自己打造一张“诚信”的名片,关键就是要把自己的目标和计划付诸行动,不能光说不练,只停留在口头上。
9【原文】
华而不实,耻①也。
【出处】
《国语·晋语》。
【注释】
①耻:羞耻。这里指感到羞耻。
【译文】
外表华丽而内在空虚,是令人感到羞耻的。
【赏析与启迪】
一个人如果只注重漂亮的外表或虚名,而内心空虚,无疑是莫大的悲哀,正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如同低劣的产品,靠过分的宣传、包装,达到欺骗消费者的目的,迟早会被市场淘汰,遭到消费者的唾弃。
中国文化历来倡导做人要表里如一。人的魅力主要是来自于人格,而人格的魅力是来自于内在知识的积累、修养的提升。珍惜机遇,充分利用时间,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不断地为自己“充电”,这样内心就会越来越充实,做人也会更有自信。那些华而不实的人,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
10【原文】
开心见诚,无所隐伏①。
【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南朝历史学家范晔撰。《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注释】
①隐伏:潜伏;隐藏。
【译文】
待人处世要敞开心胸,以诚相见,没有什么可躲避隐藏的。
【赏析与启迪】
人,往往有意无意地喜欢在别人面前掩藏缺点,展示优点。这是人性中的一种弱点,也是不诚实的表现。真诚,就是要打开自己的心扉,显现出自己的诚意,与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把长处和短处都明白地展现出来,这样相互间的了解就更深入,也就容易得到别人的理解与信任。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隐私,都有自己私密的空间。所谓“开心见诚,无所隐伏”,就是在保障自己隐私权的同时,尽量与别人坦诚相处,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立场。
有的人一方面信奉“见人说话留三分”的所谓“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又埋怨他人不真诚,很难打交道。在你抱怨别人之前,是否该问一下自己:“我先做到真诚了吗?”如果自己都不能做到敞开心扉,又怎么能苛求他人真诚呢?
11【原文】
轻诺必寡信。
【出处】
《老子·第六十三章》,又名《道德经》,作者老子,名聃,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对中国哲学有很大的影响。
【译文】
轻易就应许的诺言,必定很少能守信。
【赏析与启迪】
诚信是与责任心紧密相连的。一个人要想履行自己许下的诺言,不仅需要高度的责任心,还要克服种种困难,付出种种代价。所以,老子认为“轻诺必寡信”。
在生活中,有的人面对别人的请求,由于不好拒绝,硬着头皮应允;或者因为虚荣心作怪,贸然承诺;还有的人因盲目自信,夸下海口。结果是许下的诺言很少能实现,这就会误人害己。
凡事都要给自己留有余地。无论何时何地,不要轻易对他人作出承诺,这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负责。当你必须就某一事情作出承诺时,要认真考虑,自己是否愿意为了这个承诺而去作最大的努力,是否超过了自己的能力。
同学们涉世未深,能力有限,任何时候都要量力而行,不要轻易对他人许诺你很难办到或办不到的事。否则,会给他人带来伤害,也会影响自己的形象。
12【原文】
巧伪不如拙诚。
【出处】
《颜氏家训·名实》。
【译文】
精巧的虚伪不如笨拙的真诚。
【赏析与启迪】
真诚,最接近简单质朴的本来面目。那些忠厚老实、不善言辞的人,往往比伶牙俐齿、举止轻浮的人可靠得多。
不管是多么巧妙的谎言,终有被揭穿的一天;而无论是多么笨拙的真诚,则会持久地打动人心。就像有些早期艺术品和文学作品,语言、修辞、包装没有今天的华丽,但其中饱含的真情实感却始终能打动一代代的观赏者,成为永恒的经典。
有的人不善言辞,也不懂得什么交际的技巧,却有着良好的口碑,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信赖,原因就在于,他们拥有“诚信”的美德,在与人相处时,没有“心眼”,不懂“算计”。
而有的人喜欢玩弄“小聪明”,当面一套,背后又是一套,往往弄巧成拙,真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不仅失去了别人的信任,学习和生活中也会走弯路。
13【原文】
信言不美①,美言不信。
【出处】
《老子·第八十一章》。
【注释】
①美:华丽。
【译文】
诚实的话语则不华丽,华丽的话语则不诚实。
【赏析与启迪】
诚实守信的人说话质朴无华,不会用华丽的辞藻去迷惑他人。说着阿谀之词的人,动机常常值得怀疑,因为很可能他言不由衷,带有一定的欺骗性。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唐玄宗的兵部尚书李林甫,为了取悦皇帝,说话时溜须拍马,投其所好。和其他人接触,嘴里满是好听的话,背地里却常常使坏主意害人。日子久了,大家发现了他的伪善,便说他“口有蜜、腹有剑”。
当然,不能绝对说好听的话就不可信,时代在发展,人与人之间越来越讲究沟通的技巧,关键是你说的话质朴也好,艺术也罢,不能夸大其辞,要以诚实为前提。
用朴素的话语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往往更能获得他人的信任。
14【原文】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出处】
《白虎通义·情性》。
【译文】
信,就是诚实,专心一意不改变。
【赏析与启迪】
对任何事能做到持之以恒,也是一种诚信的表现。
诚信的可贵就在于,一个人不因时间、空间的变迁,身份、地位的变化而改变初衷。孔子也说过:“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说明诚信的品德要经受得住时间的检验。
讲究诚信,不是一个人心血来潮的举动,而是应该坚持一生的道德操守。一旦就某件事情作出了承诺,不论要耗费多少心血,经历多少困难,花费多少时间,都要不折不扣地付诸行动。
所以说,时间是诚信最好的“试金石”。一个讲究诚信的人,往往是有意志、有毅力的人。
15【原文】
信者,无伪①而已。
【出处】
《二程遗书·邹德久录》,程颢、程颐兄弟所撰,北宋理学家,对宋明时期唯心主义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注释】
①伪:欺诈;作假。
【译文】
所谓“信”,就是不作假的意思。
【赏析与启迪】
诚信的人既不说假话,也不做假事;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一切言行都以诚实为本,排除一切虚伪与做作。
诚信是智者的通行证,智者的为人处世是从诚信开始的。
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能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人们信任他,爱戴他,乐意与他交往。这样的人面对名利时,能够保持做人的本性,不被贪欲所蒙蔽。
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出尔反尔,言行不一,只会遭到别人的唾弃。
16【原文】
万善之首必曰信。
【出处】
《谭嗣同全集·遗墨三篇》,作者谭嗣同,清末著名的“戊戌变法”的六君子之一。
【译文】
诚信是所有善德、善行之中最重要的。
【赏析与启迪】
孔子把“信”作为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谭嗣同这句话跟孔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强调了诚信是人所有好的品行当中的根基,他认为没有了诚信的所谓“善”,就是伪善。
从古至今,诚信都是为人们所提倡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诚信被赋予了一些时代色彩,但其本质是不变的,即守信用,说到做到。
一个人要想成为品德高尚的人,首先就需要从诚信做起,如果没有诚信,什么好的品行都是无源之水。如果不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品格,那与人为善的愿望就如同“镜中花,水中月”,不过是空洞的口号而已。
17【原文】
凡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
【出处】
《曾国藩全集·致九弟》。
【译文】
凡是以虚伪对待我的,我还是以诚相待,天长日久则能使虚伪的人一起趋向真诚。
【赏析与启迪】
曾国藩是清朝名臣,在做人、治学、治军等方面都颇有建树,直至今天还被许多人视为做人成功的典范。上面这句话是曾国藩写给弟弟的家书里提出的忠告,他特别强调了诚信的感召力。诚实守信的人,首先要相信人性的善,要相信他人,并用真诚去影响、改变他人。这是一种对人性充满信心的积极人生态度。
一些人总是感叹“人心不古”,自己用真心去对待别人,而别人却用虚伪回报自己。其实,不用失落,也不用抱怨,这正是人性复杂性的体现,只要你有足够的诚心和耐心,就一定会感化对方,最终也收获真诚。
18【原文】
诚则是人,伪则是禽兽。
【出处】
《黄宗羲全集·孟子师说》,作者黄宗羲,明末清初著名史学家、思想家,著有《明儒学案》、《明史案》等。
【译文】
能做到诚信就是人,虚伪的就是禽兽。
【赏析与启迪】
只有人才具有诚信的美德,而禽兽则是不讲诚信的。禽兽为了生存相互间争夺食物、生存空间,斗争是发自本能的。诚信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
在当今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有的人往往为了满足物质欲望而迷失了人的本性。诸如充斥市场的假药、假酒、毒奶粉等,为了一己私利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这样的行为是与禽兽没有区别的。
诚信,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生而为人,就应该努力培养诚信的品德,不能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危害他人,甚至触犯法律。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在“义”与“利”之间作出选择。要判定一个人是诚实还是虚伪,只要看他作出何种选择,答案就不言而喻。
19【原文】
庸①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
【出处】
《荀子·不苟》,作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进行比较,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
【注释】
①庸:平常。
【译文】
平常的言语一定要守信用,平常的行为一定要谨慎。
【赏析与启迪】
荀子的这句话跟佛教里讲的“修行”有异曲同工之妙。佛教里讲,在小事上更能见“佛性”。意思是说,修行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上去打磨心性,积善积德。
诚信,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需要后天的不断培养,需要从日常琐碎的小事做起。在小事上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真实品德,小事上不讲信用的人,在关键时候就更难做到诚实守信。
爱惜信用的人一定要谨慎行事,让诚信陪伴你走好人生之路。日常生活中,就算是平常的言语、平常的行为也要恪守信用,不要自食其言,自毁形象。
要培养出诚信的品格,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要有畏难情绪。只要慎重对待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说过的话能落实到行动中,日积月累,就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20【原文】
一伪①丧百诚。
【出处】
《颜氏家训·名实》。
【注释】
①伪:虚伪。弄虚作假。
【译文】
一次弄虚作假,就会失掉你的全部真诚。
【赏析与启迪】
诚实是一种需要长期坚守的美德。做人贵在表里如一,切忌弄虚作假。
世上有些人,在清白的名声树立之后,就聚敛钱财;在信誉建立之后,就不再信守诺言。这些欺世盗名的人,最终会弄巧成拙,为自己的虚伪付出代价。
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是人生的一笔巨大的财富。但要保住这份财富并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长期守信得来的信用,很可能只因为一次失信就全部破产。
失去诚信,在人格的记录上已留下污点,且要为自己的失信埋单,的确是得不偿失。
21【原文】
诚,五常①之本,百行②之源也。
【出处】
《通书·诚下》,作者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派开山鼻祖,作《太极图说》、《通书》。
【注释】
①五常:即仁、义、礼、智、信。②行:行为。这里指善行。
【译文】
诚是五常的基础,也是人的各种善行的根源。
【赏析与启迪】
儒家认为,仁、义、礼、智、信是社会生活中五种最高层次的伦理,其中诚信是最根本的原则。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是立业之本。很难设想,一个不讲诚信的企业是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企业。
诚信既然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否诚实守信就决定了你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质量。失信于人,说话不算数,许诺不兑现,意味着你丢失了人之为人的起码品质,意味着在别人的眼中你失去了为人的信誉。
一个人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种下欺骗,就会收获欺骗;种下坦诚,就会收获坦诚。对青少年学生而言,培养诚信的品格,就是塑造健康人格的第一步。
22【原文】
信人者,人未必尽诚,己则独诚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
【出处】
《菜根谭》。
【译文】
一个肯信任别人的人,虽然别人未必全是诚实的,但是自己先做到了诚实;一个常怀疑别人的人,别人虽然未必都虚伪,但是自己却先虚伪了。
【赏析与启迪】
明代隐士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对普通人该如何获得成功,有着非常睿智、精辟的见解,几百年来,被许多人奉为为人处世的标准。
这句话中,着重强调了诚信中不欺人、相信人的含义。人与人相处,如果没有诚信作基础,便会失去诚恳的态度。疑神疑鬼、不信任别人的人,是得不到别人信任的。
要想得到别人的信任,获得别人的理解、关心和帮助,首先自己要信任别人,这样在人际关系上才能良性互动,正如俗话说的“将心换心”。如果一个人疑心太重,先在内心筑起了一道“墙”,这样就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正常沟通。
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告诫他们要有防人之心,这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如果因此而持有一种灰色的心态,隔阂、防范之心太强,就会漠视人际关系,反而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23【原文】
明实理,做实事。
【出处】
《象山集》,作者陆九渊,世称象山先生,是南宋时期与朱熹齐名的著名理学家。
【译文】
明白实实在在的道理,做实实在在的事情。
【赏析与启迪】
“明实理,做实事。”这句话浅显易懂,却蕴涵了做人的深刻道理。
现实生活中,一个明白事理、讲究诚信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大家乐于和他交谈,和他共事,为他提供方便。而那些华而不实、弄虚作假的人,是很难获得公众认可的,因为没有一个人愿意受到欺骗。
当你口若悬河却没有人相信时,当你急需帮助却求助无门时,当你海誓山盟别人却一笑了之时,你必须反省自己,是否遵循了诚实做人、实在做事的原则?
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没有谁必须做一个富人或者伟人,也没有谁必须做一个智者,但是每个人都必须做诚实的人、明白事理的人。
24【原文】
无行①则不信,不信则不任,不任则不利。
【出处】
《庄子·盗跖②》。
【注释】
①行:德行。②盗跖:人名,春秋战国时人。
【译文】
没有德行就不能取得别人的信赖,不能取得别人的信赖就不会得到任用,不能得到任用就不会得到利益。
【赏析与启迪】
庄子这句话说明,利从信中来,不守信用就不能得到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诚信就是一种资本,一种最重要的财富。在这方面进行投资的人,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
现代经济活动是通过社会分工、社会合作、社会交易来实现的,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信用经济,诚信必须贯穿始终。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叫“无商不奸”,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真正把企业发展壮大起来的企业家,无一不诚信。而奸字当道,路一定不会久长。
你们将来踏上社会后,都会面临求职或创业的现实,就需要有一个好的品行作保证。好的品行,主要体现在守信用、讲信誉上。诚信的品质,是你今后开创美好生活的金钥匙,也是你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25【原文】
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出处】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史记》记载了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00年)共3 000多年的历史。
【译文】
得到别人的一百斤黄金,还不如得到季布对人的一个承诺。
【赏析与启迪】
楚国有一个名叫季布的男子,以恪守信义闻名全国。他从不轻易对别人许诺,但是一旦许诺之后,必定严守,成语“千金一诺”由此而来。
中国古人历来把信守承诺当做一种美德来赞扬。“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必行,行必果”,既是做人的学问,也是做人的资本。一个人只要信守诺言,真诚地待人处世,就容易得到他人的青睐,交到肝胆相照的朋友,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信守承诺的人,就是诚实的人,靠得住的人。因为你信守承诺,便树立了诚实可靠的形象,拥有了令人信服的口碑。遵守并履行你的承诺,能使你在困难的时候得到及时的帮助,孤独的时候得到友情的温暖。
当然,如果你遇到人力不可抗拒的原因,确实做不到你曾许诺过的事情,就应该及时通知对方,你的充足的理由和真诚的谦意会使别人原谅你,同时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6【原文】
以信①接人,天下信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③疑之。
【出处】
《物理论》,作者杨泉,三国时吴国人,原文被清人从《意林》和《太平御览》中辑出。
【注释】
①信:诚信。②信:相信。③妻子:妻子与孩子。
【译文】
用诚信来对待别人,天下人都信任你;不用诚信来对待别人,就连自己的妻子与孩子都不会信任你。
【赏析与启迪】
诚信没有远近亲疏之别,必须发自内心,而后落实到行动中。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往往是一个缺乏人格魅力的人,连他的家中亲人也会鄙视他。
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儒学家,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一次,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
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
这话本是哄孩子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知道后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你怎么能当真呢?”
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不会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多么大呀!”
家庭是人生最温暖的港湾,亲情是连接家庭成员间的纽带。一个人要建立诚信,首先就要对家中的亲人守信用。如果得不到亲人的信任和支持,人生在世就会感到孤独和凄凉,事业也就无从谈起。
从小培养诚信的美德,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实守信。让父母舒心,让亲人安心,长大后才能取信于别人,取信于社会。
27【原文】
以诚信待人,何所疑惧?
【出处】
《武经总要·后集》,主编者曾公亮,北宋人。《武经总要》辑录了历代用兵故事,保存了不少军事史料。
【译文】
以诚信待人,有什么怀疑害怕的?
【赏析与启迪】
诚信是一种非常强大的道德力量。俗话说:“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意思是说,为人正直,内心就坦荡,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因而能做到诚信的人,也就获得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古往今来,有太多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信仰、承诺,而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这就是诚信赋予人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以诚信待人,内心就会感到宁静,感到坦荡,做任何事都会充满自信,充满活力。
诚信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你可以贫穷,你可以卑微,你可以愚笨,但你至少可以使自己诚实守信,不去做损人利己、违法乱纪的事。
以一个诚信的形象行走于天地间,就会有一种人格力量作后盾,还有什么可以畏惧呢?
28【原文】
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
【出处】
《傅子·义信篇》,作者傅玄,魏晋时期思想家。
【译文】
用诚信对待他人,就是本来怀疑你的人也会相信你;虚伪对待他人,就是本来信任你的人也不敢相信你。
【赏析与启迪】
要取得他人的信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待人诚恳,做事认真,才会打消别人对你的疑虑。如果靠投机取巧暂时骗得了他人的信任,却经不起时间的检验,最后别人会从心底里厌恶你。傅玄的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别人对我们的信任。
近年来,社会上有这样一些现象:有的明星为了赚取广告费,不负责任地为某某产品代言,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结果被告上法庭。更有甚者,有极少数本来很受人尊重的专家、学者,为了区区私利,滥用老百姓对他的信任,为不法企业出具“昧良心”的产品鉴定书。这样的人,最后都被老百姓在网络等媒体上“炮轰”,为人所不齿。
人生在世,谁不渴望得到别人的信任呢?
人心之间的距离可以靠得很近,也可以隔得很远。如果一个人长期戴着假面具,就会感到孤独无助;如果和互相信任的人在一起,那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
29【原文】
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
【出处】
《中说·周公》,作者王通,隋朝时的大学者。《中说》据传是弟子们对其师言行的回忆和追录。
【译文】
只要能够推心置腹,以诚相待,不用言说也会得到信任。
【赏析与启迪】
要想取信于人,不能光凭语言说得漂亮,关键要用真心去打动别人,用实际行动去博得别人的信任。
真正讲诚信的人,具有巨大的人格力量,不用语言就能取得别人的信任。这就是生活中有的人不善言辞,反而得到他人的尊重;不善于表白却得到了真挚友谊的原因,因为他们用真诚的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诚信。
与人相处时,只要愿意真诚地去关心、帮助别人,即使你不说什么,对方一定能感受到你的诚意,久而久之,就会交到真正的朋友,获得真正的信任。
有的同学常困惑,要取得同学们的信任不容易。其实,大家来自不同的家庭,在性格、习惯、思维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彼此之间戒备心理较强是必然的。但只要调整好心态,在交往中敞开心扉,有快乐时与人一起分享,有烦恼时愿意告诉他人,别人有困难时你也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样就不愁得不到别人的信任。
30【原文】
实事求是。
【出处】
《汉书·河间献王传》,《汉书》又称《前汉书》,是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译文】
从客观事实中去研究,得出真相。
【赏析与启迪】
河间献王刘德是汉武帝的弟弟。他一生最大的嗜好是收藏古书,并且尽量保存原本。唐朝有个叫颜师古的人评论他这种行为,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指他所珍藏的古书都是真正的好本子,书上所讲的内容也都符合古代事实。这就是成语“实事求是”的由来。
实事求是的人,敢于直面错误、改正错误,也敢于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他们从不掩饰自己的观点,把实践当做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事求是的人,往往能做到“四真”,即心真、口真、耳真和眼真。心真,就是心地真诚无虚伪,纯净无杂念;眼真,就是能正确认识身边的人和事;口真,就是对身边的人和事,不随便发表议论,不乱说一气;耳真,就是不去听邪道传闻,以免扰乱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