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电视节目策划怎么写论文(浅析文化类网络综艺节目的策划与创新)

  •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23 10:30:54    

  • 据《2018年网络原创节目发展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网络综艺节目从2017年的197档大幅增长至385档。网络综艺的产出数量几近疯狂,市场规模持续攀升,成为网络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热潮之下,网综市场仍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单纯速食类的娱乐综艺节目早已满足不了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当下“娱乐过剩”与充斥着碎片化信息的环境下,大众真正需要的是精神的食粮,来打开独立与深度思考的阀门。因此,具有深度与内涵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开始兴起并火热起来。


    一、文化类网络综艺节目概述

    网络综艺节目是指以电视综艺节目形态为基础,依托互联网平台,制作的一种节目形态。其本质上还是综艺节目的形态与样式,但采用互联网思维,利用全媒体进行传播,深刻把握网络传播的特性与互联网时代受众的需求。而文化类网络综艺节目则是以传播文化知识为主要目的,兼具教育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特殊节目形态。文化类网络综艺节目运用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与手段融入文化元素,始终希望能以更年轻、更放松、更有趣的传播方式来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力争不断提升观众的文化素养。

    二、文化类网络综艺节目《圆桌派》分析

    (一)节目理念新颖创新,达到雅俗共赏

    《圆桌派》从2016年10月首播到现在,已经播到了第四季。凭借高品质的内容,《圆桌派》节目口碑稳步上升,第三季也在豆瓣上获得9.2分的高分。凭借优良的制作水准与高品质的内容广受好评,成为很多网友的新晋下饭节目。《圆桌派》是一档由著名媒体人、文化名嘴窦文涛携手优酷打造的全新“活色生香”聊天真人秀节目。它延续了窦文涛一贯的主持风格,话题多样、内容丰富,并扎根互联网平台,嘉宾流动,开启全新的“谈论 互动”节目模式。

    《圆桌派》以圆桌为名,派即π,由圆生发,无穷无尽。节目旨在体现圆桌席上人人平等,并还原生活中发生在圆桌旁、海阔天空的精彩聊天。嬉笑言谈中彼此迸发出的智慧火花。一期一个引发思考的话题设置,交流价值观点。节目中来自各行各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丰富社会阅历的嘉宾们抛掷观点、各抒己见,由浅入深、由小见大,以聊天的形式去传播文化。它是如此地雅俗共赏,让精英通往大众,让大众走近精英。

    与传统的谈话节目不同,《圆桌派》的谈话路径是非线性的,没有刻意突出主持人的话语权。嘉宾的独到见解和个人风格通过谈话得到展示,使得节目内容生动广泛,信息知识量充足。节目并不在意观点是否针锋相对,而是以一种聊天的方式进行,相对轻松平和,使观众以一种虚拟参与聊天的方式收获知识和愉悦身心。《圆桌派》为快节奏生活下焦虑的大众提供了一个心灵休憩之所。

    (二)嘉宾主持完美配合,进行思想碰撞

    主持人是一档综艺节目的门面担当,更是一档谈话节目的核心。尤其是作为一档文化类网络综艺节目,对主持人的文化底蕴与专业素养有着更高的要求。窦文涛可以说是《圆桌派》的灵魂,他幽默风趣的主持风格、独到的见解、广博的知识面与高双商让嘉宾和观众都倍感舒适,聊天谈话时轻松有趣又能准确把握住全场。由于播放平台为优酷这个网络平台,语言环境相对开放,所以主持禁忌相对较少。节目中,窦文涛能够用较成人化与社会化的主持方式,呈现一个老友聊天的感觉,富有人情味。聊天过程中,他总是乐呵呵地在那儿给嘉宾续茶、接话题、递话题。在不同的选题下,窦文涛一定会提前做好准备功课,熟悉话题的相关内容,可以不用特别精深但是要广博,这样在节目中才能有更多的话说。此外,主持人还需要对现场嘉宾的知识背景及个人风格有所了解,在谈话现场能够针对每位嘉宾的涉及的专业领域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同时,节目中主持人通过使用正确有效的反馈机制,往往能够调动嘉宾的谈话热情,从而优化节目效果。在《圆桌派》中,窦文涛经常使用“诶”这个语气词,用二声扬调并配合表情来表示“原来如此”或“恍然大悟”的意思,给到嘉宾有效的反馈与激励。

    《圆桌派》的特殊之处在于,聊天中的观点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节目以“人”为核,主持人“弱化”自己的形象,与嘉宾处于平等的位置,以引导谈话的身份让嘉宾们彰显个人形象与特色;以”秀“为辅,谈话时轻松不做作,主持人和嘉宾们经常自黑,以幽默的语言让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更好地融合,拉近观众与节目的距离,实现雅俗共赏。

    《圆桌派》告别明星当道的嘉宾阵容,大多选择各个领域的精英人士与专业人士。例如节目的常驻嘉宾马未都是著名收藏家、古董鉴赏家,也是个名副其实的文化杂家。节目中他以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生阅历带给观众不少亮点与知识点。青年作家蒋方舟也是《圆桌派》的常客,她拥有深厚的写作功底与文学素养,时而自黑显示出自己的可爱。同时,她也是节目中年轻一代的代表,以年轻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观点中经常冒出新时代的词汇,促进思想的碰撞。备受观众好评的嘉宾李玫瑾教授在节目中常常干货满满、见解独到。在第三季第三期关于渣男话题的分析中,李玫瑾教授则从专业的犯罪心理学、性别文化等多角度,结合现实案例进行细致地分析,她的到来极大促进了节目话题的深度解读。当然,《圆桌派》的嘉宾阵容不固定,还有许多具有独特风格与个人魅力的嘉宾。节目会根据话题的选择、嘉宾的时间等各方面因素进行嘉宾的选择和搭配,还会不定时邀请音乐界、影视界、美术界等跨界嘉宾,带给观众更加多元化的解读,带来更精彩的“思想盛宴”。

    (三)节目话题多元广泛,注重内容品质

    《圆桌派》中,聊天内容丰富多样、包罗万象,但始终贴近大众生活,把握广大观众的心理需求。在《圆桌派》的前三季节目中,社会热点话题是最多的。如第三季中,有聊“人设:粉丝时代人设属于谁”、“界限:社交时代有没有男女之防”、“渣男:如何一眼识别渣男”,还有“佛系”、“烂片”等话题。热度高的话题,有助于引起观众的注意与思考,增强代入感,也更加具有传播意义和价值。《圆桌派》的话题着眼点并非是信息的简单传递与分享,它运用理性化、多元化、深层化的解读,有效地帮助网络与生活中的知道分子们交换着谈资与学识,并使各种官方消息和民间话语找到一个相得益彰的表达出口,各方观点发生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

    面对永远不缺乏节目的网络市场,用户所敬重与喜爱的永远是有品质、有内涵的内容。在注意力经济盛行下,优质的内容始终是增强用户粘性、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要保证。《圆桌派》节目有深度、有内涵,对于话题的讨论突破词语本身的限制,其将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相融合,解读的视角通常侧重平民化。每期节目都会从社会热点事件中汲取灵感,将嘉宾的专业知识与平民化解读视角相结合,大大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引发观众的共鸣。例如第三季第三期的话题是“渣男”,聊天内容则从现实案例出发,由江歌案中的陈世峰、上海杀妻藏尸案的朱晓东分析渣男的典型。从犯罪心理学、教育学、性别文化等方面进行发散性思考,打破日常对渣男的局限认识以及传统的思维习惯,在嘉宾与观众的固有学识上不断寻求突破。节目中,谈话内容看似松散,但每个会话的背后都有其结构,且各个结构之间的逻辑紧密相连,做到节目内容“形散而神不散”。谈话以小见大、以个人看整体,挖掘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人伦与社会关系,使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可以收获不少知识,也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尝试去解读理解生活。

    (四)人文元素贯穿全程,增强聊天仪式感

    扎根于互联网时代的《圆桌派》,相较于同是窦文涛主持的《锵锵三人行》,更加关注聊天的仪式感,强化仪式空间的建构。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围绕着一张圆桌进行聊天,圆桌寓意圆润,与节目名称中的“圆桌”完美呼应;而派则取π得同音字,寓意看似精准,但其实没有明确的答案。正如每次的谈话围绕一个话题进行,嘉宾们发表自己的观点,但节目中并不会给出准确的定义或是是非鲜明的论断,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场景的设计体现出节目的主旨与其独特的魅力。

    节目现场除了一张圆桌与几把椅子,还放置一些木质的书柜、茶具、香炉、精美的小食等,给节目一个古朴的感觉,策划出茶话会的味道。观众也仿佛身临其境,想到跟老友喝茶闲谈的情景。“讲故事的艺术得益于听故事氛围的营造”,这样的场景设计能让嘉宾和观众都能进入一个舒适区,让嘉宾没有了包袱,让观众缓解了焦虑。

    此外,在每次谈话开始前主持人都会点上一支香,为嘉宾们沏好茶。伴随着欢快的吉他弹奏,节目镜头展现场景布置中精心唯美的细节,营造别样的美感。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圆桌派》打造泛娱乐时代下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选择将聊天场景设置于典雅宁静的文化氛围中,让观众置身其中、静心思考。观众处于参与或旁观的状态,可赞同可批判,从聊天中不断受到启发、展开自己的思考。

    三、结语

    在信息爆炸、观点泛滥的时代,各式各样的内容铺天盖地地袭来。《圆桌派》则挖掘垂直化的小众审美诉求,突破传统谈话类节目的瓶颈,邀请精英人士以聊天的形式表达观点、传播文化,集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于一身,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赢得广泛好评与优异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圆桌派》的成功无疑对于文化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而作为网络综艺浪潮中的一股清流,《圆桌派》同样任重而道远。

    相关文章